养殖水体的肥度与池塘藻类的丰度有直接的关系,如何在养殖中保持池塘合适的肥度是关系养殖安全的重要工作,而春季的肥水则是一年养殖工作中很重要的一步,是建立生态养殖的重要环节。为指导大家进行科学的肥水,笔者把肥水的技术原理简单阐述,希望能对当下的肥水工作有所帮助。
春季肥水的意义
所谓的肥水就是为了培育优良的藻相,合理的藻浓度既能促进池塘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也能为池塘提供天然溶氧,维持水质稳定,并为水产动物提供充足饵料。因此,作为一年养殖生产的开始季节,肥水培藻的好坏与一年的水产养殖息息相关。
影响肥水效果的几个主要因子
1.光照
与陆生植物相似,水体中藻类的生长是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光照强度增加和光照时间的延长,藻类的生长率增加。水中的光照强度随水深的增加而迅速递减,因此,池塘的深度需要合理,从藻类对光照的需要,池塘深度在1.5米~2米左右为宜。
2.温度
温度对藻类的生命活动有重要的影响,一面通过控制光合作用或呼吸作用强度,直接影响藻类的增殖。另一方面,通过控制水体中各类营养物的溶解度、离解度或分解率等理化过程间接影响藻类的生长。
3.营养元素(1)大量元素
碳、氧、氢、氮、磷、硫、钾等大量元素是藻类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是藻类生长和繁殖的物质基础。
氮:氮是藻类蛋白质和叶绿素的主要组成部分。藻类主要通过吸收氨氮的方式来利用水中的氮元素,只有当水中氨氮不足时才可以使亚硝酸盐氮或硝酸盐氮转化为氨氮让藻类吸收,当水体中氨氮的含量大于1.0ppm时,藻类就可以正常生长。
磷:磷是藻细胞内光合磷酸化等能量转化的关键因素,也是藻类生长繁殖的首要限制因子。一般藻类生长对可溶性磷的需求量为0.05ppm到0.5ppm,如果水中可溶性磷低于0.05ppm,会限制藻类生长。
碳:碳是藻类细胞的基本组成元素,参与藻类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及能量转化。通常,藻类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吸收碳营养元素,藻类每吸收1毫克氨氮就需要吸收大约6.5毫克的二氧化碳。当水中二氧化碳不足时,会对藻类的生长产生抑制作用,需要从外界补充碳源才可以保证藻类的生长。
(2)微量元素
微量元素是藻类生长必不可少的营养因子之一,在藻类的各种生命活动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水体环境中含有不少的微量元素,但它们在水中的溶解度较低,且存在形式多种多样,以及各种物质对它们的吸附与沉降,从而导致水体中藻类可利用的微量元素非常少,因此藻类的生长可能受到微量元素的限制。
(3)藻类促生长因子
藻类促生长因子是一大类可以调节藻类生长发育的化学物质,它们在极低的浓度下便可以显著地影响藻类的生长发育等生理功能,如小肽、氨基酸等。通过实践证明:藻类促生长因子对小球藻、栅藻、直链藻等水产养殖有益单细胞藻类具有明显的促生长作用。
4.藻种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池塘肥水更是如此,在满足了上述营养需求后,如果池塘的水体中缺乏藻种,水亦很难肥起来。一般的池塘可以在加水加营养盐后原有的藻即可以重新繁殖,但对于一些藻类比较少的盐碱地或者蓝藻爆发,藻相失衡的池塘则可以考虑引入新鲜藻种加以培养。
5.硬度
水体的硬度是指水中二价及多价金属离子的含量,包括钙,镁,铁等。其中前两种元素在藻类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钙是藻类细胞壁的重要组成元素,对蛋白质的合成与代谢,碳水化合物的转化,细胞壁的穿透性及氮磷的吸收转化等有重要作用。镁是叶绿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藻类都需要镁。镁在糖代谢中起着很关键作用,缺镁会导致核糖核酸的合成停止,氮代谢混乱,细胞内积累碳水化合物及不稳定的磷脂。实验表明,池水总硬度小于10毫克/升(0.2毫摩尔/升)时,肥水的效果较差,而广大养殖户通常会忽视硬度。因此,在肥水的前期,需要对养殖水体进行硬度测试,了解池塘的水质情况,合理施肥。水产科技公司开发了硬度测试盒,可以帮助大家分析池塘的硬度。
通威“四步肥水法”
第一步:测定硬度,判定池塘情况可应用“通威硬度检测试剂盒”对池塘的硬度进行判断。若池水总硬度小于10毫克/升(0.2毫摩尔/升),可以用白云石粉或石灰石10公斤/亩·米补充水体硬度,确保施肥效果。
第二步:检测肥力,施足基肥
检测分析池塘淤泥的碳、氮、磷含量,判断池塘的基础肥力,若肥力不足,可根据情况使用通威育藻肥水素、氮肥、磷肥进行肥力补充。
第三步:添加藻源
初春的池塘水中的藻类数量还比较少,而补充外界藻种利于快速肥水,藻种最好来源于藻类多样性好的水源或者添加外来鲜藻源(比如通威活力藻源)。
第四步:勤追肥,保水色
按照少量多次原则,在肥水期间,前10天,每4天~5天追一次肥,后二十天每10天追一次肥。采用通威育藻肥水素进行追肥即可。
一点建议
早春季节的池塘如能科学的肥水,就可以快速建立稳定的池塘生态系统,为后续的养殖安全提供保障。但“肥水”过程中,会遇到诸多肥水效果不明显、不稳定、肥水难等问题,需要从影响肥水效果的主要因子出发,找出限制因子针对性地解决,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刘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