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年多的精心培育,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我市西闪岛试验场所培育的小黄鱼苗种,度过了野生鱼驯养、亲鱼越冬及强化培育、人工催产与受精卵孵化、人工育苗等阶段,约2.5万尾小黄鱼宝宝活泼健壮、摄食旺盛、体色正常、生长良好。这标志着,继完成“四大海产”中的大黄鱼、墨鱼人工繁育后,“第三条鱼”——小黄鱼的人工繁育项目在我市获得重大突破。这是记者从省海洋水产研究所6月28日举行的小黄鱼人工繁育项目现场验收会上获悉的。
小黄鱼的成活率提高
6月28日下午,记者乘船来到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位于沈家门渔港附近的西闪渔业科技岛。走进鱼苗人工繁育车间,记者看到三个鱼苗培育水池里,一群群密密麻麻的小鱼苗正畅游着。
“这三个池里都是小黄鱼鱼苗,这个池的小黄鱼已存活了65天,那个60天,还有一个是55天,它们大多体长在4cm~5.5cm之间,存活率还比较高。 ”鱼苗人工繁育室现场管理员詹炜告诉记者,从近期的观察来看,给这些鱼苗投料手法上,还是需要采用少量多次的办法,主要是它们不会去吃沉下去和浮在水面的饵料,大多饵料会在下沉过程中被它们吃掉。
詹炜告诉记者,由于是野生鱼种,小黄鱼的性子比较烈,成鱼一旦被捕捞上来,就很容易死掉,所以过去难以开展下一步的育苗等研究工作。而随着此次人工繁育的成功,小黄鱼的成活率也将进一步提高,也不至于手碰几下就死掉。
在中国传统海洋渔业上具重要地位的小黄鱼、大黄鱼、墨鱼(曼氏无针乌贼)、带鱼并称为“四大海产”。在东海海域,小黄鱼的捕捞产量曾占主要经济鱼类产量的12.6%,对浙江省乃至全国的渔业经济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受过度捕捞和环境恶化等因素的影响,小黄鱼产量逐年减少,捕获多为体重小于100g的幼鱼,且已没有了鱼讯,现仅作为兼捕对象。同时,随着产量的减少,迫使其成鱼售价不断飙升,目前冰鲜小黄鱼的市场价达80元/公斤以上,且供不应求。
为增殖放流和人工养殖提供了新品种
“等了那么多年,没想到我们今年研究的‘第三条鱼’终于有了重大突破,这也是我们梦寐以求的结果。 ”小黄鱼人工繁育项目负责人、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海水养殖研究室主任楼宝教授说,去年4月初,研究所合作单位——象山石浦象山一桥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在海水网箱内发现一群野生鱼,体长约2cm。去年4月20日,这群野生鱼经鉴定为小黄鱼。于是,研究所马上与合作社签订了协议,在网箱中进行野生鱼驯养。
去年11月20日,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将网箱养殖的1000多尾小黄鱼用活水船转运至西闪岛室内的水泥池越冬。今年4月15日,水温至15℃,测量小黄鱼平均体重为112±28g,研究人员发现,雄鱼挤压腹部已能流出白色精液,雌鱼解剖观察性腺已发育至Ⅳ期。今年4月16日、21日和5月1日,研究人员分三批次注射激素催产1年龄小黄鱼亲鱼200多尾。至6月28日,合计存活小黄鱼苗约2.5万尾,其中体长4.5~5cm的约0.2万尾,体长4~4.5cm的约1.2万尾,体长3.5~4cm的约1.1万尾。
此次现场验收会,邀请了来自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省科技厅、省海洋与渔业局、市海洋与渔业局的相关专家。专家们对此项目的初步成果表示肯定。上海海洋大学副校长李家乐教授表示,“四大海产”中,大黄鱼、墨鱼人工繁育已取得成功,而小黄鱼人工繁殖技术的重大突破,对渔业资源的恢复与利用意义非常重大,将为下一步增殖放流和人工养殖提供新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