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时节,位于长江口的崇明岛,已是满眼绿意。驾车过长江隧桥,沿着陈海公路一路向西北,道路两旁的松柏快速向后闪过。车快开到陈海公路尽头时,便是绿华镇了。
见到“蟹王”黄春时,他正和乡亲们一起在蟹塘前忙碌。“这几天在做收尾工作,清塘消毒,准备放苗。”黄春说。刚刚忙完的一年,又是崇明蟹丰收的一年,“清水蟹”的品牌越叫越响。
崇明蟹,始称老螯蟹、大闸蟹,学名中华绒螯蟹。作为中国第三大岛的崇明岛,地处长江入海口咸淡水交接之地,每年入冬时节,成年的中华绒螯蟹不远千里纷纷游至崇明岛附近水域,在咸淡水交接的地方繁衍。
20年前,土生土长的崇明人黄春还只是在长江口兜售蟹苗。那时,上海长江隧桥尚未动工,崇明岛依然孤悬江海,通往外界唯一的交通工具是渡船。黄春开挖蟹塘,把从长江口渔船上收购来的天然蟹苗投放在蟹塘里养殖6个月,待小蟹养成纽扣般大小的蟹种(俗称“扣蟹”)时,卖给来自阳澄湖等全国各地的养殖户。
崇明长江河蟹苗种是全国有名的优良蟹苗,阳澄湖大闸蟹的故乡就在崇明,可在崇明本地却很难将其养大。黄春不甘心,2009年,在外奔波多年的黄春回到崇明,潜心研究河蟹养殖技术,一心要打破“崇明蟹养不大”的说法。通过人工种草、水质调控、饵料配制、科学投喂等手段,重点对良种研发、亲本提纯复壮、池塘生态养成、配合饲料利用、病虫害预警预防等进行科学管理,“崇明小蟹”摇身一变成了肉白且嫩、味鲜而美的“清水蟹”,他也成了乡亲们眼中的上海“蟹王”。
黄春说,螃蟹喜欢在清澈干净的水体中生活,需要水草为其营造生长环境,同时螃蟹也是一个“宅男”,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尤其是脱壳阶段特别喜欢安静,不能被打扰。过去,养殖户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采用鱼蟹混养的模式,“四大家鱼”乱窜干扰了螃蟹的正常生长。如今,蟹塘内只有生活在水面上层的花鲢鱼和白鲢鱼,这两种鱼既能够吃浮游生物,调节水质,又不会影响到水底螃蟹的栖息。
起早贪黑和崇明蟹打了20年交道,黄春有讲不完的故事。他常说自己就是一只螃蟹,获得长江母亲馈赠的蟹苗,然后带着蟹苗闯江湖,走到更广阔的天地历练自己。但走得再远,总要回到故乡。“我热爱当农民,更以在崇明岛当农民为豪,眼下崇明建设世界级生态岛,我们养蟹人也要行动起来。”黄春说。
黄春在绿华镇建起的标准化养殖基地取名“宝岛蟹庄”。在他眼中,故乡崇明岛就好比一颗绿宝石镶嵌在长江的“飘带”上,基地里面有商品蟹养殖区、蟹文化展示体验区和螃蟹品鉴区,游客能在这里“识蟹懂蟹,心中有蟹,再来品蟹”。最近,身为上海市河蟹行业协会会长的他,还和崇明其他养蟹人一起,请来水产专家“头脑风暴”,探索更加生态的智能化养殖模式。“崇明因水而生,水质是生态岛建设的重要指标。现在蟹塘换水的方式是将蟹塘水直接排入沟湖中,再将外面的清水引入蟹塘,今年我们要通过养殖水体内循环的方式,实现‘零排放’。”黄春说,他的愿望就是更加科学、生态地养殖清水蟹,让崇明清水蟹带着世界级生态岛的美丽乡愁,走得更远。
颜维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