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福建水产研究所贝类品种创新研究见成效 - 三农网
Hi,你好,欢迎来到三农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水产 » 养殖技术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福建水产研究所贝类品种创新研究见成效
发布日期:2018-03-14 10:46:00  浏览次数:21

  牡蛎成长史

  ◎产量

  福建省是中国最大的葡萄牙牡蛎养殖区,占比高达全国37%

  ◎问题

  效益较低,平均批发价仅为1.0元~1.4元

  种质退化,生长慢、成熟个体小型化、品质下降、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抗逆性降低等

  ◎成果

  研发出“金蛎1号”等优质品种;创新牡蛎海区养殖技术,给牡蛎建造一个有利于生长的家

  花蛤成长史

  ◎产量

  福建花蛤苗种生产量达全国第一,2009年,福建花蛤育苗量已占全国90%

  ◎问题

  近几年育苗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造成种质退化,产业亟待转型升级

  种质退化、成活率低、产量不稳定是压在花蛤养殖业的“三座大山”◎成果

  突破了花蛤育苗、养殖等产业化技术瓶颈,研发出一套完整的花蛤大面积垦区人工育苗技术

  1

  给牡蛎造个宽敞的家

  苗种成长空间变大,不易被挤坏、挤死

  巴掌大的金黄色外壳内包裹着肥厚的牡蛎,尝一口,绵软细腻的牡蛎肉搅动着人们的味蕾,清甜的汤汁鲜香四溢,这就是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正在大力推进市场化运作的贝类品种创新与种苗繁育产业化工程重要科研成果之一的葡萄牙牡蛎“金蛎1号”。在厦门,“金蛎1号”不仅准备打入高端酒店市场,还将会走入寻常百姓家,在养殖企业的接力运作下,这种售价不到法国进口生蚝一半的牡蛎新品种将在市场上崭露头角。

  研发牡蛎新品种

  福建省水产研究所水产养殖与生物技术研究室主任曾志南研究员告诉笔者,福建省是中国最大的葡萄牙牡蛎养殖区,年产量可达170多万吨,占比高达全国的37%。但是与高企的生产数字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市场上1公斤带壳的牡蛎平均批发价仅为1.0元~1.4元,远低于广东、广西及北方牡蛎,与动辄几十元一只的法国牡蛎更是相距甚远,这意味着,福建的牡蛎养殖企业属于薄利多销,养殖牡蛎的产值和养殖效益比较低。福建牡蛎正面临着诸多海水养殖品种共同的问题,即种质退化,具体表现为生长慢、成熟个体小型化、品质下降、对环境的适应性和抗逆性降低等。显而易见,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福建牡蛎养殖前景堪忧。

  曾志南认为,培育葡萄牙牡蛎新品种,开发高效实用的单体牡蛎育苗、中苗培育和养殖技术,提高其商品价值和经济效益,对推动福建牡蛎养殖良种化进程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早在2008年,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就启动了牡蛎新品种的研发,“自然条件下金色壳的牡蛎非常罕见,需要精挑细选。”曾志南告诉笔者,科研人员用了很长的时间从福建、广东等地出产的大量牡蛎群体中挑选出一批个头大的金黄色牡蛎个体,经过六代定向选育才成功培育出现在的“金蛎1号”新品种。

  推广养殖新模式

  更令人欣喜的是,与牡蛎新品种同时诞生的还有最新的牡蛎海区养殖技术。“打一个比方,就是给牡蛎造一个家,原来住50平方米,现在住100平方米。”曾志南解释说,传统牡蛎养殖采用的是粗放的牡蛎壳串养,一个壳上能附着几十个牡蛎苗,牡蛎挤在一起,结果就是要么样子长得难看,要么干脆长不大。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科研人员和企业合作,研发了全新的牡蛎附苗材料,用聚丙烯做成新型附苗绳(片)替代牡蛎壳,“表面积增大,附苗数量就增多了,苗种的成长空间也就更大,不容易出现被挤坏、挤死的现象。”住进了“新家”的牡蛎苗产量大幅提升。不仅如此,科研团队还自主研发并建立了与福建海区特点相适应的高效单体牡蛎养殖模式,通过设计出轻便、流水通透性强、空间设计合理的塑料筐,将牡蛎“一个一个分开养”,这样做的一个明显好处是能养出整齐度更高、个体更大、壳型更漂亮的金牡蛎。

  事实上,对养殖户而言,“金蛎1号”还有一个最大“利好”,那就是长得快,与普通养殖牡蛎相比,金牡蛎的生长速度可提高10%以上。据曾志南透露,除了培育出“金蛎1号”和“福蛎1号”两个比较成熟的牡蛎新品种(系)以外,福建省水产研究所贝类科研团队还在重点培育另一个拥有全黑色外壳的牡蛎新品系“黑晶蛎”以及“金蛎1号”三倍体,科研人员对它们的定位是,未来要做成高档生食牡蛎,用以替代部分国外进口的生食牡蛎。

  2

  花蛤育苗技术成典型案例

  成活率达85%以上亩产沙粒苗8000万粒以上

  菲律宾蛤仔是福建沿海家喻户晓的一种食用贝类。福建是花蛤苗种生产大省,苗种产量达全国第一。

  福建育苗量占全国九成

  来自海洋渔业部门的数据显示,早在2009年,福建省花蛤育苗量已占全国90%,花蛤养殖面积达12904公顷,产量近28万吨。换句话说,福建相当于掌握着全国花蛤养殖行业的命脉。

  放眼福建,花蛤的育苗、养殖、加工和运输产业已经成为中南部沿海的特色产业,产业链涉及福建沿海千家万户,直接从业人员达7万人~8万人,养殖业在带动沿海渔(农)民就业和致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曾志南告诉笔者,与牡蛎产业相似的是,花蛤种苗业也面临着种质退化问题,同时由于没有形成规范化苗种繁育技术体系,近几年育苗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降低生产成本,亲贝未经挑选且普遍个体较小,导致贝苗质量参差不齐,育苗成活率下降,育苗产量不稳定,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花蛤养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因素。种质退化、成活率低、产量不稳定是压在花蛤养殖业上的“三座大山”,产业亟待转型升级,这也就直接解释了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带头实施菲律宾蛤仔种苗繁育产业化的原因。

  研究人员攻克多个难题

  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与技术攻关,福建省水产研究所贝类科研团队与合作企业——中海(福清)东壁岛福建投资实业有限公司、莆田海源实业有限公司等联手,陆续突破了花蛤育苗、养殖等产业化技术瓶颈,取得了多项研究开发成果。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一项就是一套完整的花蛤大面积垦区人工育苗技术。该技术用于花蛤育苗的围垦区单口面积都达到千亩以上,在这样大的垦区内花蛤育苗的一个明显好处是能极大地提高苗种产量。“当然,与之配套的生物饵料培养、水质调控以及苗种采收等各方面技术也都要与时俱进。”目前,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与合作企业已经攻克了包括亲贝强化培育、敌害生物防控等垦区人工育苗相关技术工艺等难题,苗种采收方式也由过去的人工采收全面升级为机械化采收,在大幅度缩减了人工成本的同时,花蛤育苗成活率和育苗产量节节攀升。数据显示,花蛤附着稚贝发育至沙粒苗成活率达到了85%以上,亩产沙粒苗8000万粒以上。这项颠覆性的创举不仅实现了花蛤苗种的产业化生产,更成功带领福建花蛤养殖业实现了质的飞跃,成为福建省贝类养殖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一个典型案例。

VIP企业最新发布
全站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三农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实时热点 | 侵权删除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2022 zxb2b.com 三农网,中国大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96 SITEMAPS | 鄂ICP备14015623号-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