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大类19种典型模式、20多项配套关键技术为稻渔综合种养领航
编者按:近年来,经过不断的试验示范和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逐渐被广大农渔民接受,也受到越来越多新型经营主体的重视,成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有力举措。那么,在稻田中都可以养殖哪些水产品?如何确保养殖水产品的同时粮食产量不降低?养殖全过程又该如何实现生态、绿色并保障食品安全?如今,这些问题都从种养结合的技术源头找到了答案——
本报记者韩超
“稻渔综合种养作为生态循环农业的代表模式之一,能通过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实现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协调绿色发展,具有一水多用、一田多收的效果,既破解了国家要粮、社会要美和农民要钱的矛盾,又能解决渔业要空间、要效益的问题。”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副站长刘忠松说道。
前不久,中国稻田综合种养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大会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宣贯工作会议在南昌召开,旨在通过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的宣传推广和使用指导,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据介绍,目前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约4.5亿亩,其中适宜发展综合种养的水网稻田和冬闲稻田面积约1亿亩。2017年农业农村部启动了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创建工作,计划到2020年创建100个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3000万亩以上,我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迎来了战略机遇期。
那么养什么,养多少,怎么养?
为规范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模式,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健康发展,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依托联盟专家委员会,联合相关省份水产技术推广单位和科研院所,制定了我国首个稻渔综合种养方面的行业标准——《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其中“第1部分:通则”已于2017年9月30日正式发布,并于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
刘忠松告诉记者,10年来,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将稻渔综合种养列为渔业科技入户主推技术,目前已集成稻—蟹、稻—虾、稻—鳖、稻—鲤、稻—鳅等5大类19种典型模式,形成了20多项配套关键技术。
“目前形成了水稻栽培新技术、水产品养殖技术、种养茬口衔接技术、施肥技术、病虫草害防控技术、水质调控技术、田间工程技术、捕捞加工技术、质量控制技术等9项配套关键技术。”作为“通则”的主要起草者,上海海洋大学教授成永旭告诉记者,稻田综合种养的关键技术集中在田间设施、水稻和水产的比例、水稻栽培和水产养殖几个环节,核心要求是:稳定水稻生产、规范水产养殖、保障产品质量和保护稻田生态。
稳定粮食生产是红线,种粮的红线不许变。“通则”明确要求,平原地区水稻亩产不得低于500公斤,丘陵山区水稻单产不得低于当地水稻单作平均单产。“稳粮是有条件的,沟坑比例过大、养殖密度太高,是造成水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水稻产量变化与沟坑占稻田总面积的比例呈一定的线性回归关系,田间布局不合理就会导致产量的下降,因此我们要求沟坑占比不超过10%。”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陈欣说。
在辽宁,稻田扣蟹养殖主要集中在盘锦,养殖面积在20万亩以上,这里是北方的蟹种基地。在不挖环沟、不改变水稻耕作模式的基础上,每亩投放蟹苗3~4两,亩产扣蟹达到120斤,产值达到2000元以上,并且水稻亩产都超过了600公斤。不仅增效增收,还确保了“红线”。
“通则”还要求,与水稻单作对比,稻渔系统单位面积化肥和农药用量减少30%以上;禁止使用抗菌类和杀虫类渔用药物。陈欣告诉记者,田间实验发现,在不使用农药的情况下稻渔系统显著降低病虫草害,鱼可以为稻田除去病虫草的威胁。同时,氮素互补利用的关系表明,水产品在摄氏饲料后的排泄物,经过稻田生态环境的分解能够提供大量的氮磷钾,从而起到肥田作用,所以要求农药和化肥减量施用。
在盘锦绕阳河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这里种植的水稻“盐丰218”,每亩有机肥料用量不超过80公斤,同时加施自制有机农家肥1000公斤。种植期病虫害用杀虫灯、糖酒醋诱杀等物理方法控制,亩产优质有机稻680公斤。而河蟹养殖方式为成蟹养殖,放养密度为500只/亩。前期投喂玉米、黄豆、豆粕、水草等植物性饵料,后期以全价配合饲料为主,每亩河蟹产量达25~30公斤。稻蟹每亩综合效益达到5990元,与常规单作水稻相比用药量减少80%,秸秆还田利用率达到50%,综合效益提高6倍以上。
刘忠松在会议上谈到,当前的技术提升应着重解决种养条件下的营养调控和精准投饵、安全高效的人工配合饲料、提高抗病能力和个体规格、稻田施肥的控制量、烤田、秸秆还田的模式与用量、机械设施研制应用等问题,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