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敏 秦永春
近日,江苏省连云港市连云区连岛街道“渔民夏训”竞技运动会热闹开场。当地渔民在缆绳套桩、撒网捕鱼、快织渔网、巧接绳头等项目中晒绝活、比技能。
“巧织渔网”因为有了暑期实践大学生的参与,变得格外有趣。他们提前一周拜师学艺,赛场上与师傅并肩上场。杨庆芳看着小徒弟满头大汗,拿着扇子蹲在一旁猛扇,嘴上说着“不急不急,织多织少都很能干啦”,手却不停地帮徒弟拨弄已经织好的网扣。“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慢动作教学回放。”主持人的玩笑带来了满场的笑声。
“巧接绳头”比赛中,白绳在林洪玲的手中有规律地起承转接,9分钟便完成了16根绳头的拼接,顺利实现冠军卫冕。另一边,东连岛村的王华忠则是笑眯眯的,不紧不慢,他最近的喜事比较多,58岁刚入党,还入选了街道优秀乡土人才库。“华忠啊,你还是养牡蛎更在行呢!”观战的乡亲们打趣道。
缆绳套桩和撒网捕鱼,是今年全新登场的比赛项目。套桩拼的是距离,捕鱼比的是数量。最后的8米外对决,在西连岛战队的三位高手间进行,作为闻名全省的渔业大村,西连岛队毫无悬念地包揽了本项比赛的冠亚季军。“撒网捕鱼”是道具最多的一个项目。广场地面上一个直径6米的圆圈里,贴满了活灵活现的“鱼虾贝蟹”,被选手抛撒出的渔网覆盖的贴纸数量,便是衡量该项成绩的最终标准。
今年是连岛街道第8年在伏季休渔期举办渔民夏训系列活动。从最开始的渔民党员定期开展学习交流,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全体渔民学习互助、技能互促的年度盛会。新时代渔民讲习所、露天电影节、渔嫂歌舞队……不断更新亮相的夏训“招牌菜”让这里的“岸上”生活有滋有味。
“训以致用”,是当地夏训活动的宗旨。每到夏训,渔村的“土专家”、“海秀才”便纷纷忙乎起来。掌握造船修船绝活的张炳友、织补网具有高招的张福林、对出海捕捞有独到经验的武可锦等等,都成为夏训“名师讲堂”的座上宾。79岁的市级非遗传承人杨光璠是位乡土名人,他不仅毫无保留地带徒弟、传技艺,还趁休渔将青年渔民拢在一起,走访、发掘渔村历史文化。他的手写稿塞满了书桌抽屉,由他主笔集结成书的《连岛传说》分3个章节书写连岛渔民勤劳勇敢、战天斗海的伟大精神,帮助大家凝聚共识、增添动力。
“村民们转产上岸的愿望日渐强烈,我们已经将目光投向了傍海而立的镇海寺、蛤蟆山,占地千余亩的‘海上山’生态园一期已基本建成,通过彩色树种、经济树种的培育,催生山海观光游、文化体验游、亲子采摘游等旅游业态。园林设计、植物栽种等课程也顺势送入了夏训课堂,推动完成‘渔民’上岸变‘农夫’的本领转型,帮助大家在休渔期里乘上海岛游旺季的‘致富快车’。”连岛街道党工委书记程勇说。
近年来,为推动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港繁荣、渔村振兴,连云港市积极探索出一条属于广大渔民自己的“康庄大道”。“实现渔民增收致富奔小康是我们渔业主管部门加强渔业管理、促进渔业产业发展壮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我们充分利用伏季休渔期,全力做好渔民服务工作,在提供专业技能和安全知识培训的同时,为渔民开展综合素质提升班和再就业培训班,让广大渔民群众从思想上转变传统观念,从能力上提升综合素质和就业技能,帮助渔民拓宽就业渠道,促进致富增收,实现渔村振兴。”连云港市海洋与渔业局局长桂迎宝说。
在当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主基调下,传统的海洋捕捞已经无法满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现实需要,在渔业产业层次、质量、效益、品牌以及产业链延伸等方面谋求提升已经成为渔业转型升级的必要途径。打造海滨旅游特色小镇,推进休闲渔业高质发展。2017年度,连岛海滨风情小镇接待游客突破4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40亿元。两年来,连岛旅游累计投资超15亿元,岛上民宿达120家,农(渔)家乐达100家,富民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休闲渔业体验项目更加丰富,使得更多的传统渔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组织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提升传统渔民综合素质。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广大渔民作为推进渔业转型升级的主力军,组织开展渔业技能培训、新型捕捞技术讲座、渔业养殖技能培训、伏休文艺汇演等活动。2017年以来,全市开展各类培训活动80余次,参培渔民近万人。落实相关资金政策支持,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燃油补贴资金统筹支付范围更广,连续两年统筹支付燃油补贴资金超3亿元;渔业增殖放流力度空前,十年来,累计投放鱼虾蟹苗超38亿尾;海洋牧场建设如火如荼,已建成人工鱼礁群20余座,海洋藻场800多亩,带动牡蛎吊养等浅海域开发5万余亩,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连云港的渔村振兴之路还在继续,当前连云港已研究制定了渔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为实现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渔港繁荣、渔村振兴增添了加速器。10万智慧勤劳的港城渔民正满怀信心,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