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县位于浙江省最南端,隶属于温州市,是浙江现存自然海岸线最多的县域。这里因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是这里发展的底气。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化,如何科学利用海洋,统筹做好综合发展和生态保护,成为急待破解的现实课题。
近年来,苍南深入践行海上“两山”理论,探索“人海和谐”新路径,努力补齐海洋生态建设短板,取得了显著成效。
“退围还海
”大渔湾
海面上竹竿林立、尼龙网上长满紫菜……秋冬时节,苍南县大渔湾海面一派紫菜丰收景象。从小生活在大渔湾赤溪镇下厝村的渔民林维市喜笑颜开,“如果大渔湾被围垦造地了,这些紫菜也就没有地方养殖了。”
林维市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9年时间里,大渔湾围垦工程两度启动,又两度被叫停。
大渔湾位于苍南沿海中部,是该县最大的海湾,可利用滩涂约31.37平方公里,环湾岸线长度约39公里。由于苍南土地资源稀缺,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有人建议大渔湾实施围垦,扩大发展空间,后因资金技术瓶颈未能如期实施。
2008年,该县申报的《苍南县大渔湾高涂围垦养殖用海规划》获得批复,规划面积约2.48万亩,围堤总长约6543米,建成后有望新增建设用地上万亩。
然而,随着项目的推进,反对围垦的意见逐渐增多。专家学者、党政干部、人大代表多次呼吁放弃围垦。
“从内心来讲,我们是不希望围垦的。”张贻聪自2012年任苍南县海洋与渔业局局长,出于保护海洋生态、发展养殖业、稳定渔区经济等方面考虑,他多次在各种场合向有关领导及相关部门建议放弃围填海,以保持大渔湾原有面貌。
张贻聪给笔者算了三笔账。第一笔是生态账。围垦填海势必会对海湾的生态环境造成永久性的破坏。围垦后仅海洋生物就将损失近1900吨,百余种底栖生物将会消失,海水富营养化、出现赤潮的可能性将会增加。
第二笔是经济账。大渔湾干紫菜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六分之一,产值达10亿元。围垦之后,紫菜产区将随之消失。
第三本是民意账。湾区10多万百姓世代靠海为生,对海湾充满感情。加上近年来生态保护理念的增强,苍南各方希望停围留湾的呼声也越来越高。
在围与不围的反复纠结中,2017年初,该县经审慎研究,主动放弃大渔湾围垦工程,保留了大渔湾自然海湾的原生态。
“生态环境用之不觉、失之难复。”苍南县委书记黄荣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这样说,党的十九大把绿色发展提到新高度,让苍南更加坚定了放弃围垦的决心。
绘制蓝色新海湾
如今,大渔湾围垦工程已被“蓝色海湾”项目取代。张贻聪说:“苍南正打造浙南最美黄金海岸线,目前大渔湾海岸线整治修复工程也列入了《温州国家海域综合管理创新试点实施方案》,已着手前期准备。”
不久前,《苍南县“蓝色海湾”整治行动实施方案》在杭州通过专家评审。据悉,该方案意在对苍南大渔湾、渔寮湾、沿浦湾三大湾区进行整治修复,总体提升区域生态和景观功能。
该方案还计划对炎亭等岸线进行整治修复,总长约2400米,修复沙滩面积约35万平方米,进一步打造龙港优质的城市健康漫步系统。实施蓝碳增汇工程,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蓝色经济新业态。
方案规划在沿浦湾海堤外侧等区域建设红树林湿地公园以及空中景观廊道、木质栈道、步道、观景亭、观光台等景观配套设施。同时推进实施“养殖池塘生态化改造工程”,整治滩涂、围塘养殖区,建设综合性海洋牧场,通过对滩涂养殖方式的改进,力求取得“增汇减排”的效益。
据悉,该方案拟总投资3.2亿元,计划在2020年底竣工。届时,可有效改善大渔湾、沿浦湾等重点海湾的生态功能,修复受损的渔港、沙滩等珍贵资源,推进海洋牧场等增汇工程,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提供优良条件。
构筑“黄金海岸线”
“168黄金海岸线”是一条沿海公路,全长167.9公里。从规划图上看,“黄金海岸线”就像一条珍珠项链,串起了苍南沿海的人文景观。
据了解,“168黄金海岸线”一段一景,风格各异。龙港镇至炎亭镇约20公里路段总体设计风格力求大气舒朗、简洁有序;炎亭镇至大渔镇约42公里路段设计风格以生态质朴为主,以现代景区为依托,打造生态旅游观光段;大渔镇至赤溪镇约45公里路段以沿途海湾、岛屿为依托,塑造休闲海湾观光带,开发海湾度假等项目;赤溪镇至终点沿浦镇约60.9公里路段以原生态乡村为依托,塑造原乡渔樵体验段,开发对台特色商品贸易中心等项目。
围绕打造“中国东南沿海最美黄金海岸线景观带、中国东南沿海休闲度假旅游胜地”的目标,近年来苍南先后吸引了“雾城旅游综合体”、“金乡欧乐湾海洋生态养生旅游区”、“赤溪棕榈湾滨海旅游度假村”等一批滨海旅游项目,“黄金海岸”的雏形显现。
撑起海洋生态“保护伞”,以改革除旧弊、闯新路,苍南为沿海小城如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正在探索一条可鉴之路。
郭松峤 郭媛媛 上官福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