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韩超
2019年的全国渔业渔政重点工作中提出,要加快推进渔港综合管理改革:实施“港长制”;推进大中型渔船渔获物定点上岸试点,逐步构建渔获物可追溯管理体系;推进渔业执法关口前移,依靠信息化和组织化落实渔船进出港报告制度,依港管人、管船、管渔获,依港保安、兴业、促振兴。
2018年3月,农业农村部正式批复在台州建设国家渔船综合管理改革试验基地。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地方,台州以港长制为统领,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将安全生产、资源保护和渔港振兴三大目标有序链接了起来。
“在浙江台州推进渔船渔港管理综合改革试点,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渔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的提高,对渔业资源总量的有效控制,实现管理资源、市场资源有效集中,振兴渔港经济区,这也是推进渔区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韩旭说。
进出港口提前报告定人联船护航生产
人们常说,大海是充满梦幻的,神秘而又美丽;但硬币总有另一面,海上又时常是险象环生、危机四伏的。
设想一下:在距离岸边200海里、水深超过100米的洋面上,最高可达十余米的风浪,站在不过几十平米的甲板上,还要拉网捕鱼、协同作业,其间的凶险可想而知。千百年来,捕捞渔民就是这样冒着风险把美味带回到人们的餐桌。而他们的安全如何保障,谁来为他们护航呢?
依港管船,就是此次台州试点的特色招法。
要确保渔民在海上生产作业的安全,就必须要掌握渔船的情况,比如:船上职务船员和普通船员的数量,消防设备、逃生用具的配备,渔船作业位置和编组等情况。如果不能掌握这些内容,就无法在发生事故时救人抢险。
然而渔船是机动的,渔政部门时刻跟着渔船跑显然不可能。作为海陆相连的“枢纽”,渔港就成了管理渔船的“要塞”。陆地上的停车场可以实现车辆的有序停泊,必要时还可以进行检查登记。渔船进出渔港,能否像停车场那样“每车一杆”,有序监管?
为此,台州以“港长制”为统揽,构建了“县域统筹、分级运行、综合管理、全域覆盖”的渔港管理新模式。并在温岭开展渔港“港长制”试点的基础上向市域全面推开,为依港管船提供了根本保障。台州还整合多方力量在多个渔港建立渔港管理站,推动渔业、公安(边防)、乡镇等管理要素向渔港集聚。
在位于温岭市石塘镇的石塘渔港管理站,这个离岸边仅5米的“前哨”,承担着港区内的日常巡查、执法监管等职责。在管理站,通过‘渔港通’管理系统记者看到,每艘渔船的船长信息、有效联系方式、船员人数、作业类型、渔获物等情况都可以在线知晓。
站长彭航伟说,“我们要求渔船严格执行进出港报告制度,台州籍渔船通过北斗系统或手机APP上在进港前3小时报告,出港也要提前报告;外籍渔船要在进出港前6小时报告。渔政人员会对不执行报告的渔船进行登船检查,对报告船只随机抽查。”
记者跟随管理站渔政执法人员登上“浙岭渔21966”渔船随机抽查报告内容,工作人员一再叮嘱船老大江再明,要经常检查确保消防设备、救生用具有效,进出港及时在北斗系统或手机报告。
台州市渔船安全救助信息中心主任胡昱阳告诉记者,通过信息化手段倒逼渔船渔港综合管理改革,台州实现了渔船安全管理网格化,从粗放管理转向精细管理;实现了渔船管理实时化,从被动处置转向全天候动态干预;实现了渔业执法信息化,从海上执法转向依港管船。
据介绍,台州渔业主管部门通过与船检部门合作,以技术手段确保渔船北斗卫星系统100%上线,为定人联船提供了根本保障。同时全域实施渔船进出港报告制度,渔港通APP普及率达90%以上,运行以来进出港报告累计达4500多次,船东船长进出港系统操作报告率达到93%。
如今,北斗在线、主动报告、服从指挥、动态编组已经成为台州渔民的自觉。台州还将渔船船东、船长和基层组织纳入诚信管理,实行安全管理记分制,记满12分就列入黑名单重新学习,培训合格后才能重新“上路”,为出海生产系好安全带。
带着“标签”定点上岸海鲜美味还能溯源
近海渔业资源的衰竭,是让渔民更为头疼的事。且不说出海作业有风险,如果历尽艰辛还打不到鱼,不仅赚不到钱,还要搭上燃油和人工费的高额成本。
针对这一现象,台州将渔业资源管理纳入改革试点的核心,率先开展溯源、限额、调查三大试点,全面强化海洋渔业资源的标准化控制、全流程监管。
海洋捕捞渔获物日志报告和可追溯管理试点,可谓是“一招鲜”。
“在‘渔港通’管理系统上,渔船除了需要完成进出港报告,还要生成渔获物日志,通过‘渔港通’录入渔获物溯源信息并扫描溯源码上报。”石塘渔港管理站渔业执法员陈琪告诉记者,试点渔船需要报告的内容包括:每天的捕捞日志、海上交易日志/转载日志、港口交易日志等信息。在装载渔获物的冰箱上贴二维码,目的就是让渔货可追溯,了解渔业资源总量。
记者在管理站的屏幕上看到,点击“溯源”栏目,界面会清晰地呈现溯源统计、捕捞船溯源、海上交易溯源、岸上交易溯源等各个环节的统计情况;更为具体的是,管理人员能够准确获悉捕捞、交易、上岸时的扫码次数和货物总重,为总量管理提供了依据。统计显示,从试运行以来,台州已累计生成可追溯报告4002次,渔获重量5.87万吨。
2018年3月24日,国内首个海捕虾全产业链海上加工中心“浙玉渔加99999”船在台州玉环市起航。该中心创建了全国首个一站式综合海洋捕捞水产品可追溯平台,“只要扫描二维码,溯源信息一览无遗,实现了虾米‘从海洋到餐桌’全程透明。船在什么位置、生产过程、全年产量都可以看到。”玉环市东海渔仓现代渔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招永说。
而在温岭中心渔港石塘港区和礁山渔港,台州还开展了渔获物定港上岸试点。记者跟随陈琪来到码头边上,只见回港的渔运船在“定点上岸区”装卸渔获物,岸上的厢式车停在指定位置等候转运。记者注意到,每只装满渔获物的标准冰篮上都贴着二维码,执法人员在现场用手机上的APP随机扫码,查验该批次渔获物的转运次数、重量、规格等信息。
扫码溯源,定点上岸。小小的举动,成为台州渔业资源管控的破题之举。如今,围绕渔业资源管理,台州还率先推行浙北渔场梭子蟹限额捕捞试点、海洋捕捞生产抽样调查试点,持续开展“幼鱼资源保卫战”“伏休成果保卫战”“禁用渔具剿灭战”等一系列行动。
港区摇身变成景区渔村百姓安居乐业
渔船进出港报告,为渔民出海系紧了安全带;渔获物定点上岸和二维码标签,为资源保护增加了缓冲;而休闲旅游,则为激活港区经济、促进渔区振兴装上了变速箱、节拍器。
记者来到温岭市石塘镇车关村,背依青山、面朝碧海,这里俨然成为了赏海景、看日出的“最佳观景点”。同样这样想的,还有来到这里搞旅游的民宿老板们。
“渔村小叙”,一家位置接近山顶、有着22间客房的民宿,即使是在淡季依旧住满了客人。在活动区,西餐厅、酒吧台、棋牌桌、功夫茶海,各项休闲娱乐设施应有尽有;而露天阳台、躺椅、遮阳伞更是每间客房的“标配”。老板江峰说,“最近房价比较便宜,每间每晚650元左右;到暑期旺季最火爆的时候可达到两千元。”
“夜晚金沙滩上会有很多游客,海面上星星点点的光影,周围山上的民宿传来阵阵的歌声、欢笑声,我已经第三次来玩了。”来自绍兴的陈先生说,游客和店家都期待着休闲游的配套不断完善,让美食、娱乐、运动等多重元素为石塘的海景增添亮点。
休闲游不仅让民宿客栈赚得盆满钵满,也让渔区当地村民受益不浅。据介绍,民宿经营主体通过“流转”租用村民的石屋,一次性支付租金十六年,每间石屋年租金超过一万元;同时,村里闲置的劳动力还在民宿酒店从事餐饮、保洁、娱乐维护等工作,每月工资收入普遍超过4000元。
截至2018年底,石塘镇已审定批复具有特种行业许可证的民宿33家,客房超过450间,可同时接待游客1000人。通过规范、引领石屋民宿改造升级,石塘镇2018年旅游民宿接待游客量达6.6万人次,营业收入达到2900多万元。
近年来,台州按照因地制宜、彰显特色、示范带动的方针,以大陈岛、石塘半岛、海门卫古城为核心,融汇山、海、岛、港、滩、城(古城)等元素于一体,精耕细作“渔旅融合”。通过大力发展休闲垂钓、民宿渔家乐、渔文化、水族观赏等休闲渔业新业态,打造休闲综合、海鲜品味、生态观光等多种类型的休闲渔业精品基地,振兴渔港产业。
除了民宿,台州还进一步科学引导休闲渔船发展,对休闲渔业船舶总量进行控制并制定年度计划,鼓励捕捞渔民向休闲渔业船舶转换,促进传统渔民转产增收。通过加快休闲民宿和体验式渔船衔接,合力促进渔区产业融合发展。目前全市已注册休闲渔船60余艘。
“温岭的两家渔家乐公司经营19条休闲渔船,年接待游客已超过7万人次。我们专门编制了《温岭市休闲渔船发展规划(2017-2020)》,到2020年,温岭市休闲渔船发展将到达86艘,基本满足休闲渔船服务接待游客总量12.9万人次需要,进一步助推港区经济融合发展。”温岭市港航口岸和渔业管理局副局长张帆说。
潮起台州,新风正劲。
“台州将从深化改革试点、夯实基础建设、推动转型升级、优化制度运行等四大维度发力,深化国家渔船渔港综合管理改革试验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把渔港建设成为渔民转产增收的新平台和现代化湾区建设的大平台。”台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赵海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