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是城市的“绿肺”,更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本市五年前启动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至今超额完成任务,平原地区共造林117万亩,相当于植出110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研究发现,植被对降低PM2.5浓度作用明显,研究数据显示,全市城六区所有的绿地和植被滞尘总量是9789吨/年。
绿化造林“新造”110个“奥森”
自2012年开始,本市启动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据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局长邓乃平介绍,到2017年年底,全市平原地区共造林117万亩,超额完成任务。“做个形象的比喻,这117万亩森林,相当于新造了110个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平原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工程实施之前的14.85%提高到了27.8%,提高了将近13个百分点。尤其是郊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很大变化。”
据了解,将要实施的新一轮百万亩造林绿化工程与上一轮相比,范围有所扩大,不仅包括平原地区,还包括浅山区和中心城区,注重在老百姓家门口增绿。另外,在植物搭配上将尽量多种植常绿树种,比如北京的市树侧柏、白皮松、油松,满足老百姓希望在冬天也能看到绿色的热切期盼。邓乃平表示:“现在全北京挂牌古树4万多株,绿牌的100年,红牌的300年以上,4万多棵里面60%以上是松柏树。新一轮百万亩造林过程中,将多安排栽常绿树。尤其是北京2022年要办冬奥会,白雪皑皑、绿树葱葱是大家期盼的景观。”
十种乡土树种改善空气最明显
此外,配合本市的平原造林工程,研究人员在全市进行了大量适宜的树种和植物种的筛选研究,参试树种和植物种有60多种,筛选出10种滞尘、滞污能力最强的树种,分别是雪松、白皮松、油松、圆柏、侧柏、红松、栾树、丁香、山桃、刺槐,主体依然为本市的乡土树种。
此外,研究人员对不同的植被类型进行了定量研究,研究显示,对降低PM2.5作用最强的是针阔混交林,其次是阔叶林、针叶林、灌木和草地。
平原造林将“又绿又活”
园林局副巡视员王小平介绍,针对植被对空气质量改善的影响研究,王小平表示,新一轮百万亩平原造林工程将实践本次研究成果,今年将大尺度和连贯性地进行平原造林。其中“连贯性”主要体现在今年将把新造林和之前的造林连接在一起,以此实现大块绿地,对改善空气质量起到较好作用。同时将考虑采用复层、异龄、混交、多功能的造林方式。今年将更注重土壤改良,对此项工程将加大投入。此外,在造林过程中体现“又绿又活”的特点,鸟类等有栖息之地,市民也能够进入绿地里休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