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古树名木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我国各地古树名木众多,仅北京就有4万余株。历经沧桑的古树名木,保存了弥足珍贵的物种资源,孕育了自然绝美的生态奇观,承载了人类发展的历史积淀。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组织开展古树名木资源普查,加强古树名木认定、登记、建档、公布和挂牌保护,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管护责任,及时开展抢救复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强化古树名木保护,取得积极成效。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大对我国古树名木的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弘扬先进生态文化,增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生态周刊》从本期起开设“让古树名木活起来”专栏。记者将赴全国各地,探访具有代表性的古树名木,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古树名木的历史由来、宝贵价值、保护举措以及它们与人之间的联系、对于当地的意义等,敬请关注。
红墙碧瓦,古树参天,尽显古都神韵。3000多年的建城史、800余年的建都史,除了给北京这座古都留下数不尽的历史古迹、文化遗产,还留下4万余株古树名木(其中古树3.9万余株、名木1300余株)。它们是首都悠久历史的见证,在展示古都风貌、体现古都特色、弘扬历史文化、寄托乡思乡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等部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力度,坚持日常养护管理和抢救复壮并重,加强管理能力建设,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全力以赴,让古树名木活起来。
为每株古树名木换发新版“身份证”,“住址”精确到厘米
4月下旬,在地坛公园亭楼琉璃间,工作人员手持一个激光测距定位仪和一台实时差分GPS定位装置,对一棵古树安装定位装置,仪表盘上测出了坐标,精确到厘米——这是北京新一轮古树名木资源调查现场。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副处长黄三祥介绍,北京古树名木种类丰富,有31科65种,全市每个区均有分布,主要集中在以前的皇宫、王府、寺庙、皇陵墓地、皇家园林及庭院等地,仅古树群就达100多处。
树龄百年以上的属于古树,其中,树龄300年以上的为一级古树,树龄100年至300年间的为二级古树;名木则是指树种稀有、名贵或具有历史价值、纪念意义的树木。有些树既是古树,又是名木。例如潭柘寺的“帝王树”,既有千年高龄,又有历史典故。
古树名木被誉为“活文物”“活古董”,是自然界和前人留下的珍贵遗产。为了摸清古树名木“家底”,2017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组织开展了新一轮的古树名木资源调查工作,这是北京第四次开展全市范围的古树名木资源调查。调查范围包括16个区以及11个市属公园、5个林场。工作人员对每个村、每个街道、每个单位的每一株古树名木,进行现场实地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古树名木的具体位置、树种、权属、特点、树龄、古树等级、树高、胸围、冠幅、立地条件、生长势、生长环境、现存状态、古树历史、管护单位、管护人等。
为提高古树名木定位的准确度,这次调查首次实现了GPS定位全覆盖。同时,地面调查时,工作人员还使用了激光测距定位仪,使树木定位从分米、米,精确到厘米级,便于今后对古树名木进行更精准的保护。
除了要摸清古树名木资源总量、种类、分布状况,这次调查还要掌握现存古树名木的生长状况和管护情况,形成完整的纸质和电子资源档案,为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提供参考;完善升级北京市古树名木资源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管理的动态化、信息化。
5月底,北京市古树名木的调查全部完成,6月份开始为古树名木换发新版“身份证”,精准GPS坐标定位等都会详细记录。
“专家会诊”“对症下药”,“十二五”以来抢救复壮古树1.2万多株
按照规定,任何古树名木的迁移,都应当经市古树名木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报市人民政府批准,这已经明确写入地方立法条文。从《北京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条例》到全国第一部《古树名木评价标准》,再到《古树名木日常养护管理规范》等4项地方标准,北京已形成了健全的古树名木保护管理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实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古树名木撑起了“保护伞”。
目前,全市4万余株古树均有管护责任书。通常情况下,各区园林绿化局与乡镇街道办签订管护责任书,再由乡镇街道办与管护单位签订管护责任书,随后再到区园林绿化局备案。这样就真正实现了古树保护工作株株有档案,株株有人管,保护管理无盲区。
5月中旬,通惠河畔菩提广场,一株300多年树龄的菩提树进入盛花期,花开似锦,吸引了不少游人驻足。远远望去,十余米高的菩提树上串串银白色花簇盛放,在树枝上随风摇曳。据园区绿化工作人员介绍,这棵菩提树又称七叶树,是七叶树科七叶树属,最大的特征就是一个叶柄上有7片树叶,非常罕见。这棵菩提树植于清代康熙年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一级保护古树,它的“身份证号”(树号)为11010500035。
工作人员介绍,这棵菩提树每年都会在初夏开花,但由于树龄较长,营养逐渐有些跟不上,前几年还遭遇了病虫害。为保护古树生长,园区绿化部门连续两年对古树进行整树的病虫害防治,甚至给古树做“桑拿”,即在打药后用保鲜膜包裹,以彻底消灭蛀干害虫危害。同时,还为古树进行营养复壮,围绕树根做了四条复壮沟,并用传统“营养品”马掌等古方给菩提树复壮。经过精细护理,如今的菩提树容光焕发。让人惊喜的是,今年主干上居然还发出了新芽。
病虫害是威胁古树名木的罪魁祸首。比如双条杉天牛特别喜欢危害衰弱柏树,对它们来说,柏树等古树是很好的侵害目标。“天坛公园是北京城区内拥有古树最多的公园,现有古树3562株。经过多年试验,我们发现管氏肿腿蜂对付双条杉天牛特别有效,‘专虫专治’让数千株百年古树受益。”天坛公园负责人说。
“北京公园管理中心系统内的各大公园留存了1.3万余株古树,占了北京古树总量的1/3。”北京公园管理中心综合处副处长朱英姿介绍,近年来,北京市属公园逐年加大生物天敌的投放力度,提高天敌昆虫的投放种类和区域面积。其中,天敌昆虫的投放种类共7种、每年近6.5亿头,重点推广利用花绒寄甲防治光肩星天牛、管氏肿腿蜂防治双条杉天牛两项生物防治技术,保障了市属11家公园生物防治的需要,特别是对公园里的古树名木资源实现了更有效的生态保护。
为了保护这些“活文物”,园林工作者采用了很多科技手段,为古树复壮提供科学依据。比如应用超声波探测仪等先进仪器,对油松、国槐等易内部腐烂的古树名木,以及树冠过大、易折断的防灾能力差的古树名木,分析查找隐患。“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声波在不同材质的传递速度差异,形成不同图像,从而监测出古树名木生长势,指导我们及时开展复壮支撑等保护措施。”香山公园红叶古树队的刘倩告诉记者,通过这种科技手段,从2014年至今,发现了3株根部已经出现树洞的古树,而从外部根本看不出有任何问题。
“这些树洞其实最危险,如果不加以重视,很容易引起古树倒伏,现在提前发现隐患,我们就会提前进行支撑加固,对土壤进行改良,逐步恢复古树的根系,让它慢慢缓过来。”刘倩说。
在全面做好日常养护的同时,北京按照“一树一方案”的原则,“专家会诊”“对症下药”,制定古树名木抢救复壮方案,并经过专家评审后,有针对性地开展抢救复壮工作。“十二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1.2亿元,共抢救复壮衰弱、濒危古树1.2万余株。
讲好古树名木故事,传承古树名木历史文化
古树和人一样,岁数越大,遭遇健康问题的风险也越大。空洞、病虫害,都可能夺走古树的健康甚至生命。而且随着树龄的增长,古树自身的繁殖能力也越来越差,它们身上携带的宝贵基因,需要借助科学手段得以传承。“许多古树名木都记载着重大的历史事件和令人神往的故事传说,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没了就没了,必须进行基因保存。”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永格说。
采用扦插、嫁接和组培等方法,王永格和同事们为70株古树名木繁殖了后代,保留了它们的活体基因。“如果这些古树出现意外,我们这里保留着它们的基因,可以把古树的后代们移栽过去,在原址生长,作为一种传承。”王永格表示。
保护古树,保护的不仅是它的身体,而且是历史。“古树与其说是树,还不如说是一部史书,其枝干和树皮都遗存着历史的印记。善待古树,就是传承我们悠久的历史文化。”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宣传中心主任吴志勇介绍,讲好古树名木故事、加强古树名木历史文化传承,是园林绿化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已经组织编辑出版了《见证古都�北京古树名木》《北京古树神韵》和《北京古树名木散记》3部图书,开展了古树名木故事征集、“品古树风韵,享亲子时光”等宣传活动,目的就是要不断提升全社会的古树名木保护意识。
“哪一株古树在你心中最美?”这是今年寻找“北京最美十大树王”活动主题。这个活动针对侧柏、桧柏、油松、白皮松、国槐、银杏、榆树、枣树、玉兰、海棠等北京常见的10个树种开展,每个树种推选出一株“树王”。任何单位和市民发现符合条件的古树,均可向活动办公室推荐。同时,结合乡村振兴和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还启动了古树名木主题公园示范建设,计划建设2处古树主题公园,为市民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识古树名木及其保护现状提供一个平台。
市民行动起来,参与进来,古树名木才能活起来。北京市发布了2018年古树名木认养目录,提供可供认养古树27处745株,涉及侧柏、桧柏、国槐、银杏等8个树种,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古树名木保护。“我们和认养的古树就像一家人一样。每次当我仰望古树,就觉得头顶上那片片树叶是有生命的,是有历史的。”在地坛公园认养了一株古柏树的陈梦瑶感慨地说。
本报记者 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