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B2B网讯 地球不仅是人类的家园,还是无数生命赖以生存的星球。工业文明带来了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伴随而来的是对地球资源的肆意掠夺和践踏。河流不再清澈、天空不再蔚蓝、土地日益贫瘠,生态破坏、能源枯竭、气候变化等问题接踵而来。无数事例已相继证实了,以破换生态平衡换来的经济发展是不具可持续性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将建设生态文明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力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实现资源环境的有序利用。近日,记者就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之间存在的一些问题专访了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卢风教授。
生态文明(三农B2B网配图)
西方工业文明现代性
起源于欧洲的工业文明在短短的三百年里,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带来了高速的经济发展、创造了绚烂的物质财富。但随之而来的是不断膨胀的社会生产与消费,环境压力与日俱增。
卢风认为,生态文明是非常重要的思想创新与理论创新。西方学界并没有“生态文明”这个理念,通常还是以环境保护、低碳经济为理念维持可持续发展,并且在发达国家实行的效果良好。生态文明这个理念是由中国学者首先提出,在十七大时已经在意识形态上得到重视。
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绝不仅是技术问题与部分制度问题导致的,而是整个现代工业文明发展的结果,涉及物质生产(器物)、思想观念等方面的问题,或说涉及整个现代工业文明的整体结构。现代工业文明的根本指导思想如果是错误的,那么仅采取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方法,很难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问题。要有效地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健康,人们必须渐进地改变整个文明结构,包括从根本上转变思想观念、科学技术,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产业结构等。
生态文明建设的滥觞
工业文明发展带来了财富的快速增长,而通过技术发明、部分的制度变革,在保持物质财富增长的同时也能兼顾节能减排。卢风说,“全世界各个国家都没有做好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准备,只能说环保、绿色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呼声愈发强烈,但就如何谋求可持续发展人们的看法很不一致,实际上,在很多语境中,‘可持续发展’概念是包含矛盾的”。
在卢风看来,绝大部分人仍然对现代工业文明寄予极大的希望,割舍不了现代工业文明所提供的舒适便利。许多经济学家倾向于认为,永无休止地追求物质财富增长就是人的本性,只有工业文明才能真正带来物质财富的快速积累,才能无限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条件。
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卢风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说:“欧美虽然在某些方面做得较出色,但是很难准确诊断出工业文明的症结所在。因此,建设低碳经济、保护环境、进行节能减排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措施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生态智慧
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特别是其“天人合一”思想能引导人们坚决遏制人类物质贪欲的膨胀,绝对反对现在这样的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社会制度。卢风认为,中国传统的农桑文明,是一种朴素的生态文明,根据“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人们自然认为,人在自然中如鱼在水中。从而没有采取现代西方的人类中心论,将所有非人事物看做客体和资源。“存天理灭人欲”是中国古代人文制度的伦理道德,在制度上长期实行“崇本抑末”,以农为本以工商为末,思想精英是社会的领导,决不允许商业精英参与礼乐制度的制定和修改,这对于控制奢华之风、反对浪费是至关重要的。
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的潜在矛盾
对于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发展是否冲突,卢风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说,如果单纯地把发展理解为物质财富的增长,二者之间必然会产生冲突。如果认为社会发展并不意味着财富增长,而意味着社会改善,则生态文明建设非但不与发展冲突,而且真正有利于社会发展。从生态学角度看,物质财富的增长是有极限的,如果无止境地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人类生产、消费的生态足迹远远超过地球生物圈的承载限度时,地球生物圈将走向崩溃。但社会改善有无限广阔的空间,如缩小贫富差距,改善人际关系,繁荣多种文化,发展服务业等等,建设生态文明对这些都是有利的。
卢风举例分析,首都北京的经济发展在全国名列前茅,但是如果北京的居民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雾霾天气之中,幸福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此时,生活环境的改善也可称之为发展。按照生态学的原理去改善生产结构,并令其与生态文明建设水乳交融,当物质经济、制造业达到一个水平后逐渐走向稳态,推动文化产业、生态旅游、健康服务业等非物质经济的发展,摒弃片面追求财富的增长方式,才会带来社会的全面进步,才会真正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