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根河林业局804工队的工人在进行清林作业(2014年12月18日摄)。
内蒙古根河林业局萨吉气林场902工队的工人在捆木归楞(3月12日摄)。
1952年,国家确定开发大兴安岭林区,来自全国各地的上万名建设者在林海深处安家落户。林区开发建设60多年来,累计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商品材和林副产品2亿多立方米,上缴税费超过200亿元,是国家投入的3.8倍。据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1998年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大兴安岭林区森林面积净增67万多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8.3个百分点,活立木总蓄积增加1.2亿立方米,超过林区开发建设初期资源总量,实现了森林资源增长量大于消耗量的历史性跨越。
按照国家部署,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将于2015年4月1日起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生态林业发展方式面临着重大转型。记者辗转两次深入林区腹地,穿林海、走工队、宿窝棚,用镜头记录下采伐工队在任务区进行的最后采伐作业。在大兴安岭地区的漫长冬季,伐木工人在零下4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宿营,遵循着清林、支杆、采伐、集材、检尺、归楞、储木等一整套严密有序的生产流程。
谈起父子两代的林区谋生历程,今年50岁的老工人朱金河不无感慨:“过去,我每伐倒一棵大树,心里就想着林区又送出一根栋梁,自豪感油然而生;这回真要停了,大森林也该休养生息了。”待到林间新绿后,兴安林海伐木工,连同他们在这片大森林中曾经的汗水、足迹和奉献,都将成为每个人记忆深处密密匝匝的年轮。
新华社记者张领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