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鞭炮声中,一名男子赶着耕牛在正源村的农田里开耕(3月3日摄)。
65岁的王小青(右二)在教年轻人练习舞牛(3月3日摄),他从15岁开始就学会了制作和表演“火仙牛”,现在村里年轻人制牛舞牛大多是他教会的。
准备下田参加开耕仪式的耕牛头扎红花走过正源村村头的亭阁(3月3日摄)。
63岁的正源村老支书王子武在祠堂里给“火仙牛”插上香,等夜间村民们将点燃草牛身上的香进行舞牛表演(3月3日摄)。
夜晚,村民们在夜色中举起点燃香火的“火仙牛”表演斗牛(3月3日摄)。
3月3日是农历正月十三,位于湘南地区的郴州市栖凤渡镇正源村迎来了开耕时节。村民们给耕牛系上红花,在田间点起鞭炮举行开耕仪式。而在村祠堂里,男人们用稻草扎起“火仙牛”,等到夜幕降临点燃“火仙牛”上的香火,在祠堂前敲锣打鼓斗起“火仙牛”,以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幸福。
在正源村,当地百姓和牛有着特殊的感情。相传从前正源村有一名孩子在山里放牛,遇到猛虎袭击昏迷倒地,这时公牛上前与猛虎相斗逼退猛虎,并用牛角架起昏迷的孩子送回主人家。主人见状误以为是公牛伤了孩子,当即便把公牛打死,等孩子苏醒才知是被猛虎所伤。后来村民们为了纪念这头救主神牛,将它敬奉为仙牛,并在每年正月开耕时节,用稻草扎成“火仙牛”迎接春耕。这一传统,据村民们说在当地已传承了500多年。
受牛崇拜文化的影响,当地百姓传承着牛身上勤勉耐劳、脚踏实地的精神。正源村有耕地1700多亩,以种植水稻为主,虽然不少农民已经使用机械设备耕作,但正源村至今还有20多头耕牛下地劳作。当地百姓说,和机器相比牛耕地虽然慢一点,但田底耕得更匀有利于蓄水。
牛对于当地百姓来说,不仅是生产的工具,更是劳作和休息时朝夕相处的伙伴。他们希望能在村里建一座农耕文化博物馆,将牛耕文化代代相传。
新华社记者 李尕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