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采访组
“华西永远在路上”。吴协恩这样描摹现在的华西村。
如同一个不停歇跋山涉水的人,这个肩负“天下第一村”称号的老典型,从未在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上停顿不断进取的脚步。他们领略的景致都是新的,他们创造的财富刷新着记录,他们破解的难题总在最前沿,他们探索的势头源自内生的冲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农村,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先试之地,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将作出怎样新的探索和建树?党和人民有重大期待。党的十八大代表、华西村党委书记吴协恩,前不久在第十四届全国村长论坛上说,国家强调依法治国,我们更要依法治村、依法治企。
这些年,华西一直走在农村改革实践的前列,不断用实践创新丰富着三农理论的发展。再次走进华西,吴协恩当面向我们表露心迹:这些年华西持续稳定发展,是一贯秉持学习中央精神,用活中央政策,发展好大华西。目前华西正在逐步实现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目标,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在海内外已形成了越来越多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出更多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华西以创新驱动应对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取得的新成效。实现华西农业现代化,打造“百年老店”是我们的华西梦,“依法治国”为我们实现梦想插上了翅膀。我们将在今后的实践中,继续努力建设我们的法治环境,成为依法治国的“天下第一村”。
“实事求是”是法宝,是华西文化的核心
回忆起华西风雨兼程的发展史,吴协恩告诉我们,华西能在广袤的中国农村脱颖而出,缘于一个法宝——实事求是。也可以说,这是我们成功的秘诀。
老书记吴仁宝说过,“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在华西,实事求是的决策最终都要成为制度。国家有五年计划,对于村庄的经济管理,更要用规划把决策制度化,而规划实施的过程,反过来又成为实事求是的过程。从1964年开始,华西就制定了《华西十五年发展远景规划》,结果提前七年完成了目标。1979年,《华西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成为“超前的规划”。1985年提出“苦战三年,实现三化三园亿元村”的奋斗目标,实现了绿化、美化、净化;建设了林园、公园、乐园。1988年提出“下千日之功,目标三亿村”。此后一个接一个的阶段性计划把华西一步一个脚印地推向辉煌。
1999年8月,华西村股票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媒体称之为“中国农村第一股”。从那时起,华西村在市场化经营中又被称为江苏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而在资本市场中又称华西股份。有评论说,从上市之日起,这个备受关注的村庄就已经开始探寻更为规范的依法治村、依法治企之路。
进入新世纪,吴协恩逐步走上华西村领导岗位。在2003年,华西就开始制定并完善全面加快发展转型的规划,开启了由传统产业向服务业转型的大门。尤其是这些年,他们稳中有进、稳中提质、稳中增效,思路上变追求销售额和GDP为追求经济、生态双效益;变打造“百亿企业”为打造“百年企业”。吴协恩说,转型不是我的独创,华西几十年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实事求是不断转型的过程。但现在的转型不是产业间的转换,而是要向品牌提升转型,做百年品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到去年,华西实现营业收入近500亿元,传统产业与服务业的利润贡献率实现了“四六开”。经过十几年的努力,服务业超过了传统工业。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和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华西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激发农民的创造、创新、创业活力,精心营造着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服务业是最能发挥品牌优势的软产业。华西新型服务业包括旅游服务、金融投资、仓储物流、远洋海工、农产品批发市场五大板块。华西金融的目标是打造金融控股集团。现已参股数家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典当、财务、融资租赁、小贷等,在沪宁线上形成一条金融服务带。
华西金融投资团队177人,已连续3年每年为华西贡献了5亿元的利润。几年来,华西的海工、海运和矿业的布局已走出国门。华西海工已在渤海湾等地承接了数十项工程,并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成立了分公司。
旅游开发已成为华西品牌最成功的运作。吴协恩的新5年规划中,把旅游作为核心创新产业来开发,华西的扶贫培训全面带动了旅游业长盛不衰。这些年,华西买飞机、盖高楼、办活动,不断丰富旅游样态。80多个景点中,最著名的还是328米高的龙希大酒店,吴仁宝把它设计得与北京最高的大楼一样高,象征着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来到华西才发现,这不是调侃。每个月都有几十场会议在龙希大酒店举办。今年国庆长假第一天就有5万人涌入华西。自2006年至今,华西已为全国各地培训干部超过30万人次。每天少则十几批,多则数十批学员在华西参观学习。旅游项目最受欢迎的是听报告。老书记生前为游客做演讲的民族宫,现在依然是华西村干部的讲坛,依然场场爆满。
吴协恩问记者:我在日本种大米你知道吗?华西在日本注册了自有品牌大米,“由日本农民为华西种地,”同时请日本专家到华西搞有机农业。以前人们到华西旅游买袜子、买“冰油”酱油。吴协恩说:“今后发展旅游农业,游客来华西要品尝有机大米。”在华西,农业也是服务业。这就是吴协恩的新思路:“我们用服务业的理念去做,一切就都不一样了”。华西做农产品,就不能走老路子。现在华西在日本开发有机大米,是过去我们不敢做的,现在有条件了,就要去做。
老书记吴仁宝对华西的转型十分满意。他于2013年发表在《人民日报》的最后一篇文章中写道:一切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不能搞一刀切。一切立足实际,这本身就是一种特色。特色就是优势。正是因为有特色,华西才有吸引力、生命力,才能让城市里的人、国外的人来华西村花钱。这就是华西村的“城镇化”和“国际化”。
吴协恩对记者说,把华西打造成一个以“美丽的华西村更美丽,幸福的华西人更幸福”为核心的“百年老店”,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这就是我的任务。我的榜样就是老书记。但我们要向老书记学习什么?难道仅仅是他为我们创造了这么多的物质财富?如果这么看,那是把老书记看低了。生命不等于呼吸,重在精神的延续。他用坚定的理想信念,求实的工作作风,终生的无私奉献形成了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这是我们最大的财富,也是我们华西文化的核心。因此,我也给自己立了个干得好不好的土标准:等我退休时,如果华西村民叫我一声“老书记”,我就算圆了梦,就知足了。
在共同富裕中培育品牌,在共同发展中累积无形资产
华西发展史上有两个重大事项,一是在建立“大华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特色“三制”;二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果断推出的特色“转型”。目前的华西,巩固三制,深化转型,两条腿走路,步子迈得坚实。从“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走向“共同发展”的可持续道路。不仅“口袋脑袋双富有”,还要“脑袋比口袋更富有”。一个“信仰有高度、发展有宽度、为民有力度、包容有气度的百年老店”正在路上。
华西的集体经济持续壮大发展,得益于华西在发展中逐步形成和完善的科学的体制机制。华西对村民实行按需分配、按劳分配、按资本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华西人人有工作,人人拿工资,退休有退休金,个人与集体的所得两不偏,生产积累与非生产性积累的比例两不失调。同时,集体福利份额不断增加,村民既有固定补贴,又有动态关照。
吴仁宝一直教育引导华西人,集体富才算富,全国富才算富。为此,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吴仁宝创办了“华西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公司先后设立了“吴仁宝廉政文化馆”,开发了华西廉政旅游教育专线,筹建了“华西之路展览馆”。唱“村歌”,说“六爱”,弹“十穷戒词”,咏“十富赞歌”,全力营造精神文明氛围。
1985年,华西开展了“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的“六爱”教育。立意“爱党”,落脚“爱自己”。如同将个人收入入股集体,把大爱与小爱绑到了一起,小爱不再狭隘了,与大爱组成“共爱”。这样的教育,让群众心悦诚服地走共同富裕道路。老书记自己一生“三不”:不拿全村最高工资,不拿全村最高奖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吴协恩从去年开始也不拿奖金,只拿每月3500元的基本工资,其实这些年来上级批给他的8000多万元奖金,他也全部留给了集体。吴协恩说:华西的干部是被老书记言传身教带出来的。每逢春节,老书记要带领全家人上台向村民作廉政承诺;每逢发展关键时刻,老书记带领华西干部,从南京雨花台到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宣誓立志,真正把人民利益铭刻在每个干部心上。他在村民需要的时候,把我这个儿子都送了人。他坚定的信仰,震撼着我,潜移默化影响着我。华西老百姓都说,老书记是“三真三共”:对党真信仰,对事真认真,对人真负责;他打造了“共爱”精神,创造了“共有”资产,营造了“共享”氛围。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华西业已成长为一个长江之滨的重镇。华西的带头人不断探索着引导城市现代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积极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带动周边和西部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步伐。华西村“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走出了村域,创出了品牌。一是建设“大华西”。2001年开始,周边的20个村先后并入华西,总人口超3.5万人,面积超35平方公里。“大华西”实行“一分五统”的管理体制,即:村企分开,经济统一管理、干部统一使用、劳动力在同等条件下统一安排、福利统一发放、村建统一规划,把“共同富裕”提升到“共同发展”的层面。二是实施“扶贫战略”。1994年,在中国扶贫基金会、国务院扶贫办、中组部的支持下,华西启动了“到2000年,帮助西部10万人脱贫,1万人奔小康”的扶贫计划。到2006年,华西村又启动了新一轮扶贫工程,与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基层党组织开展互学交流活动。至今,已为全国培训基层干部超30多万人。仅贵州一个省就举办了56期培训班,培训干部1.1万余人。
在“付出”的过程中,华西收获更多。华西扶贫已经走过20年的历程,伴随转型发展的十多年来,扶贫培训越做越大,品牌越做越响,华西精神越传越远。在全社会共同面临的资源、环境、劳动力的压力下,华西的实践与思想不断给人们提供有力的示范。华西品牌依托服务产业作出新的增长点,实现由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转身,印证了老书记说的“诚信也是生产力”。吴协恩说:“我们重视培训,就是注重品牌带动,这传递的就是共同发展的真谛。哪怕来的一万个人中有百个、十个理解了,也值得。”吴协恩对社会上各种兼职邀请“只取一瓢饮”:担纲中国村社发展促进会会长。他说,我不能只是挂名,必须真干。
吴协恩告诉我们,他1986年从部队回村时,梦想着要为华西赚5000万元,让村里人过得更好些,让老父亲轻松些。2003年当选村党委书记时,不仅华西面临转型,他自己的思想也经历了重大转折。他说,我们这代人仅靠埋头苦干不行了,再像以前那样经营企业也不行了,一定要把老一代的思想引导能力传承下来,也就是既要有胆量,更要有胆识,要靠“智”来赚钱。有了这样的转变,我们才在转型中先行了一步。
老书记总结华西转型十年经验,又提出了“共同发展”的新思路。在2013年最后一次他给村民代表的讲话就是:不讲“山海经”,关键“三正经”。他希望华西人今后要大念特念质量经、诚信经、生态经,把华西打造成“百年老店”。华西能不能打造成百年老店呢?“华西袜业”用质量让濒临倒闭的百年老袜厂享誉国内外;“华士酱油”这个有160多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华西人手中得以传承;龙砂山下“大石湖”、“金车银轴”、“银百合”、“藏兵洞”的文化传说在今天的华西得以与青山绿水同在。坚守对传统文化的传承负责,坚持对历史经验的尊重理念,坚信对诚信品牌的推崇态度,华西就有能力打造“百年华西”。今年初,吴协恩对村民承诺,在今后五到十年中,不用华西一分钱,充分利用“华西村”品牌及相关无形资产,完成30亿元的效益。
共同发展,不再仅仅是人与人的共同发展,更是一个村庄与全社会的共同发展,是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吴协恩抓住每次交流讲课的机会,传播华西的转型观。转型往哪里转?一是数量向质量转,二是体力向脑力转。转型先要转理念。不是这个行业转到那个行业才叫转型,也不是都搞高科技才叫转型。传统产业做得可持续,也是成功的转型。转型不是转给人家看的,是要让人民过上更踏实的好日子。转型要因地制宜,转得太快,把村民都转失业了,那谁都会转,转型目的在于实现可持续发展。转型要解决的是由数量创效向质量创优的转型,要实现脑袋比口袋更富有。过去华西的发展,主要是如何紧跟中央政策结合实际的问题,所以是自上而下地推动。今后华西的创新,将更多的是自下而上的产生,因为绝大多数的创新来源于社会实践中。
转型后华西将是怎样的?吴协恩提出了“八化”新标准:环境营造生态化,社会管理和谐化,文化娱乐健康化,教育引导长效化,行为约束制度化,修养提升素质化,诚信打造品牌化,价值认同包容化。他将老书记当年提出的“生活幸福,身体健康,精神愉快”的社会主义“土标准”全面提升,这是“共同发展”的必然结果。这种全面的“规范化”,也标志华西的社会管理达到了建设法治社会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