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8月27日6时30分讯(特约通讯员 周晓瑜 通讯员 应凤林)“先将这些肥料放下去,然后深翻25cm深的坑,将泥土、肥料搅拌均匀,以免烧根……”昨(26)日,在重庆万州龙驹镇地宝土家族乡龙河村的脆李种植基地里,王万清用接地气的语言,将果树栽植管护技术传递给农户,受到一致好评。
今年50多岁的王万清,多年来专注于粉黛脆李的种植,不仅自己在溪口乡种植了33.3万平方米脆李,今年随着全区教师、医师、农技师“三师”入户工作的开展,王万清成为区级产业扶贫专家组成员之一,负责提供伏淡季小水果的技术指导。
因地制宜 开出脱贫“药方”
龙驹镇分水村,地势偏远,山高坡陡,多年来,村里产业空虚,村民增收无望。
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入驻分水村的“第一书记”邓学梅深知,无产业,无发展。于是,邓学梅找到水果方面的技术员王万清,希望他能对分水村的产业进行规划,找到一个适合分水村发展的产业,改变全村落后状况。
王万清对分水村的地理条件、气候特点、土壤结构等进行了综合考察,结合考察结果和市场前景,建议发展粉黛脆李。
2021年1月18日,分水村李子产业园破土动工,平整土地、开沟起垄、放线定植……从规划开始,到李子树苗落地,施肥管护,王万清总是隔三岔五往基地跑,一步步指导着村民们栽种李子,当年6月,33.3万平方米标准化产业园建成。
“建产业园的时候,老王手把手地指导、传授技术,才让树子长势这么好。”村支书张洪斌说,不管产业园有没有事,王万清总会不定期地来这里看看树苗的长势,给果农们说说当前的注意事项,安排下个阶段的管护工作,俨然成了基地的一个“保姆”。
产业园的发展也带动了村民积极性。“我家不仅在合作社入了股,现在我在产业园务工,每月有近2千元收入,又能照顾患病的妻子和幼小的孩子,这都是村里产业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实惠。”2组贫困户尹长春笑着说。
现在,去年栽种的李子苗已经长高了一大截,在春风中伸枝展叶,绽放新绿。站在产业园中,望着漫山遍野的李子树,王万清难掩欣喜:“明年果园就全面进入成熟收获期,村集体和贫困户就可以分红了。”
把脉问诊 贫困村产业重焕生机
时下的天城镇高寨村李子园,大拇指般粗壮的棵棵树苗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看着发展良好的果园,村民徐大贵的心里像吃了蜂蜜一样甜。
“这多亏了王老师,要不是他给我们重新改造、技术培训、转变观念和提高管护技术,这片林子哪长得这么好哟。”在徐大贵的记忆里,曾经的这片李子基地,到处是杂草丛生,果树死的死、蔫的蔫,完全不像一个果园。
为了挽救村里唯一的产业,托起村民们致富的希望。去年,村里干部找到王万清,希望通过将果园重新改造,建设标准化果园,让果园能有效益。
“没有人懂技术,更谈不上管护了。”在村干部的邀请下,王万清隔三岔五被请到基地里,指导果农们修枝剪叶、管护施肥,为果农们开展技术培训。在王万清的指导和悉心培训下,大家渐渐掌握了脆李的施肥、修枝整形等管护技术。
今年春天,6.7万平方米脆李基地开始发生悄然改变:原本杂草丛生的果树显露出来,漫天生长的枝丫有了固定的形状,一些矮小的树苗也渐渐长高,并通过重新栽植、开沟修渠,凌乱的果园摇身一变现代化标准化果园……
见时机成熟,王万清开始做起了村民们的工作,动员大家纷纷加入培训的队伍中来,听他传授李子的管护技术。
1个、5个、10个……渐渐地,加入学习的村民越来越多。在王万清的培训和指导下,村民纷纷效仿村干部的做法,开始对自家的李子树除草、修枝整形,按照王万清说的标准化管理开始管护。
从不管到管,从不懂技术到懂技术,从不用技术到用技术,在高寨村,王万清用自己的努力,让原本几近无希望的产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并走上了正轨。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