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蚊虫环绕”到“垃圾不落地”、从前端垃圾分类转移到末端垃圾处理……昌平区兴寿镇从2016年起推行垃圾分类,如今成效显著。仅2021年,兴寿镇的其它垃圾总量比2021年减少5000余吨,垃圾减量率达60%,2021年前三季度比2021年前三季度减少8108吨。
从“蚊虫环绕”到“垃圾不落地”
每天早晚两个时间段,环卫车会准时出现在昌平区兴寿镇辛庄村村民家门口,村民们把早已准备好的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投放到垃圾车上。在辛庄村,无论是村民家中还是房前屋后,都见不到垃圾成堆的现象。不过在2016年前,村里可是另一番景象。
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志水介绍,当时村里有17个垃圾点,垃圾点周边剩饭、菜汤撒落一地,苍蝇、蚊虫乱飞。让他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村民因受不了露天垃圾的恶臭,宁愿给村委会5000元钱,希望能把垃圾桶挪远点。
2016年4月8日,居住在辛庄村的大学教师唐莹莹找到李志水,想在辛庄村开展垃圾分类,得到李志水的认可。
村干部和志愿者做的第一件事是“净村行动”,将整个辛庄村彻底清扫一遍,之后推行“垃圾不落地”,即撤掉17个垃圾点,给每户村民发放分类垃圾箱,志愿者和清洁工每天定时定点、挨家挨户上门收垃圾。即便疫情期间,这项工作也不曾间断,他们严格落实日产日清,防止垃圾成为新的污染源。
“一开始,村民并不当回事儿,有村民说,这也就是一阵风。看到村‘两委’干部每天跟车收垃圾,一跟就是3个月,村民们又说,这是来真的了,分吧。”李志水介绍,对始终不参与分类的村民,他就自己进户,把村民家里存放的垃圾分好。后来,村民们都学会了怎么分,把垃圾都分得很好。他认为,对村民要以“行动去引导”,亲自入户、亲身演示、亲手分类,才能实现村民行为的改变。
为了让垃圾分类入脑入心,村里一边通过广播,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村民解释什么是垃圾不落地、垃圾分类的好处,一边借每天收垃圾的时机,进门入户,手把手演示如何分类,潜移默化地改变村民的垃圾投放习惯。
垃圾分类实施后,村里还专门找了处空地建成垃圾分类站,集中放置每天收集回来的分类垃圾桶以及可回收物。可回收垃圾交由回收公司,有毒垃圾交给专业组织,其它垃圾留给市政统一处理。值得一提的是,每天保洁员上门收取垃圾后,会把村民忽略的烟盒、酸奶盒、泡沫、干净的塑料袋等低值可回收物分拣出来。
可是,生活垃圾实现分类处理,村里种植草莓、苹果产生的农业废弃物怎么办?辛庄村听取兴寿镇和专业组织建议,采用条垛式堆肥法,将草莓秧、树枝、秸秆粉碎后,与厨余垃圾、沙土等一起搅拌自制菌种,经露天有氧高温发酵成肥料,不仅实现了部分厨余垃圾不出村,而且成熟肥料可用于土壤改良、果树种植,使农业废弃物得到有效的利用。
全镇推广“两桶两箱”分类法
在不断总结完善辛庄村做法的基础上,2021年,兴寿镇以点带面逐渐在全镇有序进行推广,截至2021年10月底,已将全镇20个村全部覆盖。
兴寿镇环卫中心主任高帅杰介绍,“推广过程中,我们将辛庄村模式演变为‘兴寿模式’。”现在,兴寿镇推行“两桶两箱”分类法,拆除了镇域内村级垃圾房,撤销垃圾大箱,为村民发放两个垃圾桶(厨余垃圾桶、其它垃圾桶),村民自家准备两个纸箱(可回收纸箱、有毒有害箱),依据“两桶两箱分类法”在家自行做好分类,村级环卫三轮车到家之后,按照“桶堆桶、箱对箱”的方式分类投放。
去年底,兴寿镇党委建立了“一把手”负责制,强化村党组织引领示范作用,同时兴寿镇积极引入专业的环保机构为垃圾分类在全镇的推广提供专业指导。党组织、清运企业、社会组织和本地志愿者共同参与,形成了多元共治的乡村垃圾治理格局。
在分类工作启动前,由专业组织对村“两委”干部、村民、保洁员分批进行专项培训。分类工作启动后,由村民组成的志愿者入村与村“两委”干部一起,协助村级保洁员面对面对村民家庭垃圾分类进行宣传指导。
此外,兴寿镇还尝试利用部分厨余垃圾“堆肥”,实现就地处理。虽然垃圾分类仍面临一些难题,但兴寿镇20个村垃圾分类的成效已经显现。据了解,兴寿镇自2016年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以来,村民知晓率、参与率达到95%以上,正确投放率达到80%以上,垃圾减量达到60%左右。其中,2021年厨余垃圾分出989吨,比2021年增加200余吨,并使3300余吨农业废弃物得到了资源化处理。截至2021年10月底,厨余垃圾分出率已达到28%,其它垃圾的减量明显,2021年比2021年减少5000余吨,2021年前三季度比2021年前三季度减少8108吨。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