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B2B网讯 2011年4月,北京市延庆县第一家“联合社”——北京北菜园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成立。与以往不同的是,这家合作社的组成单位不再是一家一户的农民,而是由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组成,它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联合社”。随后,腾隆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张山营五福兴农种植专业合作社也相继成立。
北京北菜园(三农B2B网配图)
不足两年时间,因为这三个“联合社”的成立,延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发生了巨变。
农民种出有机菜
康庄镇小丰营村是京郊有名的蔬菜专业村,当地农民以种植蔬菜为生。以前,蔬菜销售全靠菜商到地里收菜,虽然在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帮助下,很多菜农都建起了大棚,蔬菜产量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其价格却始终“裹足不前”。针对这种情况,2011年,北京北菜园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负责人赵玉忠就打起了高端有机蔬菜的主意。
为了让缺少专业知识的农民种出科技含量高的蔬菜,“联合社”组织种植户进行培训、指导,并通过实行种植规划、育种育苗、农资供应、技术指导、有机认证、品牌销售的“六统一”措施对种植户进行系统的农业企业化管理。
截至目前,北京北菜园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已经取得了彩椒、西芹、西蓝花以及茄果类、叶菜类、葱蒜类等近百个蔬菜品种的有机认证,成为远近闻名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
“农宅对接”开辟销售新模式
“我们菜农看重的不仅是种什么菜,更在乎怎样把菜卖出去。要是没有销路,再好的菜也没用。”小丰营村的菜农赵志明告诉笔者。
说到销路,小丰营村蔬菜种植户都有一肚子苦水。“以前种的菜,不管好坏都得等着别人上门收,而且价格没商量,只能听人家的。碰上差年头,还得往外‘贴钱’。”赵志明说起以前种菜的经历时显得很无奈。
怎样才能让菜农种出好菜并卖上好价,成了北菜园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的又一个难题。
2011年,小丰营村的大学生村官谢萌萌利用自己的专长,尝试在网上进行蔬菜销售。很快,网上卖菜便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和认可,这种农户和居民直接交易的销售模式不仅让居民能够买到放心、新鲜的蔬菜,而且最大程度地减少了蔬菜销售的中间环节,降低了蔬菜销售价格,提高了菜农的收入,形成了又一种“农宅对接”的蔬菜销售模式。
这让赵玉忠深受启发,他看到了“农宅对接”的发展前景,于是开始推行这种销售模式。菜农只要把菜种好,“联合社”就会根据客户的需要进行统一配售。随着“农宅对接”范围的不断扩大,“联合社”在北京城区的18个小区安装了30组智能配送柜,7000余户居民只要在网上完成蔬菜订购,5个小时后,新鲜的蔬菜就会出现在自家的智能柜中。
“以前卖菜,一公斤最多也就两三块钱,现在能卖到30块钱。而且自己不用担心销路,只要把菜种好,‘联合社’就会帮着我们卖菜,让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赵志明告诉笔者。
“联合舰队”开创多元市场
如果把合作社比作小船,“联合社”无疑可以说是“联合舰队”。庞大的覆盖范围和多元的产品种类,让“联合社”在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
现在,在北菜园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的订购网站上,不仅能买到小丰营村的有机蔬菜,就连其它具有地理保护标志的农产品,如有机五常大米等农副产品也能买到。
除北菜园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之外,另两家“联合社”也在农产品产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北京腾隆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5月,由23家专业合作社、4598户种植、养殖户组成,覆盖北京市和河北省。2012年全年实现销售蔬菜1.2万余吨,实现销售收入2666.7万元,社员人均增收5000多元。2012年6月成立的张山营五福兴农种植专业合作社,在半年时间里,销售葡萄100余万公斤、富士苹果30余万公斤、国光苹果1万余公斤,极大地带动了当地农产品销售。
“‘联合社’不仅给我们打开销路,还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市场信息,让我们能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北京八达岭小浮坨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红介绍说,“现在,农产品的销售量和价格不仅有了提高,还能避免许多不必要的市场风险”。延庆县农经站相关负责人也表示,“联合社”在很大程度上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优势扩大化,不仅覆盖了更多的种植、养殖户,让更多的农民从中收益,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加工,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