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B2B网讯 下面介绍各种一次性生活用品的相关知识及识别方法。
1、塑料袋
“限塑令”实施两周年了,各大连锁超市执行的较好,而农贸市场以及街边小摊等地因监管不严,仍大量使用不合格塑料袋。很多不合格塑料袋的原料是来自废塑料的再利用,如废弃塑料桶、盆、一次性针筒等。由于没经过消毒,这些再生塑料可能含有严重超标的有害物,用这种塑料制品包装直接入口的熟食品,对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会造成更严重的损害。
不合格的塑料袋都有一些特点,首先就是被染了色的,如红色、黑色、蓝色等;其次就是有异味,是用废塑料或者用工业原料生产的,因为添加了一些化学物质,常有异味;还有就是对着光线或阳光看里边有杂质的,废料做的通常有黑点、污点、油污等;而且劣质塑料的强度通常都比较差,很容易撕破或手指一捅就破。
劣质的塑料袋中通常含有较多的重金属,像铅盐一类的物质,因此不要用来装含油脂的食物,因为油本身就是溶剂,它会把塑料袋中的铅盐类有害物质溶解出来,随着食物进入人体。还有就是不要用这种塑料袋装着食物进行加热,比如馒头,打包的剩菜、熟食之类,随着温度的升高,有害物溶解速度会加快。
巧识合格的塑料袋方法如下:(1)用手使劲抖动塑料袋时,发出哗哗啦啦的清脆响声是合格塑料袋,而声音小而闷的,是不合格塑料袋;(2)用手抚摸塑料袋表面,很光滑是合格的,发粘、发涩是不合格的;(3)用棉签沾上吃的色拉油,在塑料袋内侧有颜色处蹭40-50遍,合格塑料袋不掉色,而不合格塑料袋颜色就会掉下来;(4)合格塑料购物袋上都有材质名称、安全环保声明、执行标准代号、塑料袋规格型号厚度、承重以及生产企业信息等。
此外,从2008年1月1日开始,凡食品用塑料袋必须标注“食品用”字样,并且必须有国家质检总局统一颁发的质量安全许可标志QS及编号。
2、一次性餐盒
一次性餐盒根据材质不同分为:塑料餐盒、纸质餐盒、淀粉餐盒、植物秸秆餐盒等,他们各自所执行的标准也不尽相同。以我们平时最常见的一次性塑料餐盒为例,从2009年12月1日起,新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塑料一次性餐饮具通用技术要求》(GB18006.1-2009)正式实施,这也是我国首次为一次性塑料餐饮具制定国家标准,结束了过去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饮具一直无国家统一标准可依的混乱状态,减少了每个企业必须制定企业标准的麻烦。因此,一次性塑料餐盒的生产企业不仅要获得QS生产许可证,产品质量也必须符合该标准规定,才能称作合格的一次性塑料餐盒。
[page]
作为打包用的一次性塑料餐盒,在饭店里较为常见。目前我国每年的一次性餐盒的需求约为150亿只,90%以上为塑料餐盒。
其中国家明令淘汰的发泡塑料餐盒占一半左右。另外,所谓环保的非发泡塑料餐具,部分生产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在生产中经常使用来源不明的废塑料并加入大量工业级碳酸钙、滑石粉、石蜡等有毒有害原辅材料。甚至个别获QS生产许可证企业生产的产品,也存在这样的质量问题,给监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些有毒有害原辅料随油脂等物质进入食品,被人体吸收后,将引发消化不良、局部疼痛以及肝功能障碍等多种疾病,严重者会导致胆结石、重金属中毒甚至发生细胞癌变,严重影响消费者健康。
辨别一次性餐盒可以采用一看、二摸、三闻的方法。一看,首先要看餐盒上是否有QS标识及编号;其次,还要看看餐盒的表面是否光洁,有无杂质或黑点。一般来说,透明的塑料餐盒是使用纯聚丙烯(PP)生产的,安全系数比较高;颜色鲜艳的餐盒,有可能使用了废塑料,因此颜色越深越不安全。二摸,是要摸一摸餐盒的强度,使用废塑料或大量添加工业级碳酸钙、滑石粉生产的餐盒,强度一般都很差。三闻,是要闻一闻餐盒有无异味。劣质餐盒的特点总结起来,就是四句顺口溜:手捏软绵绵、轻撕就破裂、一闻刺鼻有异味、遇热渗漏易变形,一折就有石蜡印,撕碎入水就下沉。市民只要记住上面的四句顺口溜,就可以轻松的分辨一次性餐盒是否合格了。
3、仿瓷餐具
央视《新闻30分》曝光了东莞等地生产的仿瓷餐具(学名密胺餐具),因甲醛和高锰酸钾超标,对人体有致癌作用,引起广泛关注。导致甲醛超标的“元凶”是俗称尿素甲醛树脂的工业原料。国家严禁用尿素甲醛树脂替代密胺树脂生产仿瓷餐具,因为这种餐具耐湿热性较差,耐温只有80℃左右,尿素甲醛树脂在较高温度下,遇水会溶解出致癌物甲醛。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引起鼻咽癌、结肠癌、月经紊乱等多种疾病,对儿童和孕妇危害更大。
选购仿瓷餐具时,首先要看产品是否贴有QS标识、编号以及企业详细信息,但有的产品没有QS标识,只标注“置物盘”,不要用它盛食品。同时尽量不要选深色密胺餐具,以防可能是用回收的旧塑料加工而成。如果已买了密胺餐具,可做个简单的安全检测:在沸水中煮30分钟,再捞出来放置1个小时,重复3次。若出现发白、发涩、起泡、开裂以及有刺激性气味等现象,就说明餐具质量有问题。合格仿瓷餐具能耐低温(可放入冰箱)、耐煮(可沸水蒸、煮)、耐污染,安全性较高。
不管选购哪种餐具,使用前最好都处理一下,用醋浸泡2个小时或用水煮沸5分钟,然后让餐具浸泡至自然冷却。
4、保鲜膜
2010年9月1日起实施的《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标准将替代执行了20年的《聚乙烯自粘保鲜膜》标准。新标准的范围由聚乙烯材质制成的自粘保鲜膜扩大至其他塑料材质制成的自粘保鲜膜,包括以聚乙烯(PE)、聚氯乙烯(PVC)、聚偏二氯乙烯(PVDC)等通过单层挤出或多层共挤的工艺生产的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
PVC保鲜膜不可加热
在使用上,消费者应注意,PVC保鲜膜不可加热。PVC保鲜膜在制作过程中,为了增加膜的韧性和透明度,加入了35%左右的增塑剂,如果这种添加剂遇热遇油后析出,进入到食品中,会构成食品安全隐患。
此外,PE保鲜膜虽然可以加热,但温度最好不要超过110℃,因为温度过高保鲜膜会析出有毒物质。如果要带着保鲜膜加热食品,要将保鲜膜扎个孔,让保鲜膜具有透气性,防止温度过高对保鲜膜带来的影响。
辨别PVC保鲜膜和PE保鲜膜,最好“一看二撕三火烧”。“一看”是PVC保鲜膜相比起来透明性更好;“二撕”是PVC保鲜膜强度也更好,不易撕裂;“三火烧”则是PVC保鲜膜在用火烧时火焰发黑,冒黑烟,有刺鼻的气味,不会滴油,离开火源后会自动熄灭。PE保鲜膜燃烧时火焰呈黄色,无味,会滴油,离开火源后可以继续燃烧。如果标注是PVC材料或标注不详的,建议消费者不要购买和使用。
新标准实施后,购买保鲜膜要注意看警示语。如果是用于包装带油脂食品或用于微波炉加热,消费者应选择没有标注“不能接触带油脂食品”、“不得微波炉加热”、“不得高温使用”等警示语的食品用保鲜膜。
[page]
PE、PVDC保鲜膜安全性较高
合格的保鲜膜透气性强,内外氧气可以交流,有效阻止厌氧菌的繁殖,在一定时间内,能保证食物新鲜。包装普通水果蔬菜,消费者可选择PE保鲜膜;包装熟食、火腿等食品,可选择PVDC保鲜膜;PVC保鲜膜也可以用于包装食品,但不如前两种安全。
市面上所售的大多数保鲜膜使用的原料是聚乙烯,由于其在生产过程中不添加任何增塑剂,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然而,超市中用来包裹食品的保鲜膜也有可能使用PVC材质。消费者可以采取以下办法:回家后就把保鲜膜撕掉,将食物用食品保鲜袋包装起来,再放进冰箱;也可以将食物装在有盖的陶瓷容器中;如果是没有盖的容器,覆盖保鲜膜时,尽量别把食物装太满,以防接触到保鲜膜
此外应注意,熟食、富含油脂的食物,特别是肉类,最好不要用保鲜膜包装贮藏,尤其不要使用PVC保鲜膜直接包装熟食及油脂食品。这是因为PVC膜里含有增塑剂DEHA,能够增加保鲜膜拉伸性和自粘度,但它是一种油脂类化合物而非食品添加剂,如果和生肉、油炸食品等含油食品接触,将溶于食物的油脂中,危害人体健康。新国标规定,PVC保鲜膜应在包装上标注“不能接触带油脂食品”等使用警示语。
勿用裹保鲜膜减肥
裹保鲜膜减肥法不科学,使用PVC保鲜膜包裹身体进行减肥可能存在健康隐患。因为PVC保鲜膜含有大量增塑剂可析出溶解于油脂中,所以《食品用塑料自粘保鲜膜标准》明确规定PVC保鲜膜“不能接触带油脂食品”,而人体皮肤毛孔会渗出油脂,此时一些增塑剂可能溶于油脂、通过皮肤进入人体会对健康有害,甚至影响内分泌。
5、纸杯
从2009年9月1日开始,国家质监总局开始对食品包装用纸制品进行无证查处。未获得生产许可证的厂家,不得生产、销售各种与食品接触的纸制品。
很多人在用纸杯时都会发现,有些纸杯一旦装上热水后,就会变软,甚至渗漏,而且还会从杯子中闻到一股怪味。这是因为,一些纸杯生产厂家为了减少成本,将本应涂在纸杯内层的聚乙烯树脂改用为废塑料和纯度较低的工业用聚乙烯来替代。
此外,为节省纸杯本身所使用的纸,一些生产厂家使用了大量回收的废纸,用这种劣质废纸生产纸杯的成本比合格品要节省用纸七倍之多。
为了增加纸杯的重量和提高其均匀性,生产厂家还会在劣质纸杯中增加碳酸钙、滑石粉、劣质胶水等添加剂,长期摄入这些添加剂,会造成胆结石、肾结石、便秘等疾病。
更有一些生产厂家在使用废纸生产之后,因为纸浆质量不过关,又要让杯子看上去更白,就加入大量荧光增白剂。如果将这种纸杯放在荧光灯下,会呈现出蓝色。根据医学临床实验,荧光物质一旦进入人体,可以使细胞产生变异,成为潜在的致癌因素。
以目前纸杯所存在的质量问题,我们以为如果能不用纸杯最好就不用。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角度考虑,也应该少用甚至不用一次性纸杯。
如果一定要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