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不是地缘政治主角的非洲,也会有偶尔“上镜”的机会。近日,西班牙《国家报》刊登一篇题为《非洲将为我们提供吃的》的文章,称非洲拥有全球60%的潜在可开垦耕地,且79%的可开垦耕地没有进行耕种。联合国非洲专家默茜?万步维的话更是掷地有声:“非洲当然可以成为世界粮仓!”
世界银行今年3月的一份报告称,如果非洲向外国资本、企业和技术打开大门,2030年将创造出一个价值1万亿美元的粮食市场,是现有水平的3倍。
这些逻辑指向一个结论:我们没必要担心世界粮食安全。
似乎在“全球化”语境下,非洲永远充当着资源“奶妈”的角色。一个更直观的场景是,如若我们开着吉普,在非洲的旷野上奔腾,我们会对道路两旁一望无际的棕榈树和橡胶林瞠目结舌。
事实是破碎而分裂的:一方面,据资料,2000年至2008年全球农业生产增长最快的15个国家有7个位于非洲;另一方面,非洲很多国家仍然在饥饿的临界点挣扎。非政府组织“基因资源行动国际组织”创始人亨克?霍布林克直言,在非洲仍有人挨饿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出口是一种犯罪。数据显示,非洲约6000万公顷土地掌握在外国人手中。
粮食安全的基础应该是粮食主权。当西方世界手握非洲粮食主权时,在资本运作和资源分配上的“建议”,更像是一种谎言,一种霸权主义逻辑。西班牙社会活动家古斯塔沃?杜奇说,“这就是打着领带、骑着自由市场之马的新殖民主义者的一种伪装。”非洲要摆脱饥饿,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域内粮食生产的独立问题,是某种程度上的“自给自足”。而这正是对全球化体系下世界经济秩序的挑战,西方世界甘心接受这种改变吗?
非洲开垦可耕种地
非洲广袤的种植园提供着西方世界所需的工业原料。一个世纪前,这些东西会被运往世界工厂——西欧和美国,为资本主义世界“大繁荣”添砖加瓦。然而在资本输出的全球化时代,工厂就建在种植园旁边,它们都有共同的白人老板。资本的流入的确加速着非洲的经济现代化,但这种现代化的成果并不属于非洲人。
“中产”在后现代语境下是个充满争议的词汇,甚至是个伪命题。当西方世界为自己的“纺锤形”成熟社会和全民中产引以为傲时,我们不妨适时把目光移向非洲:因为支撑着西方世界纺锤的,始终是巨大的金字塔基座,而这个基座就坐落在充满饥饿与疾病的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