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B2B网讯 近年来,在农村产业发展中有一种奇怪的现象,叫做“3年挣、3年平、6年以后就下架”。说的是一项产业头3年刚上马时,因为产量少,市场份额缺口大,所以红红火火。3年后发展规模大导致生产与市场供求持平,收入下降。之后产品供求失衡使产业滑坡。但日前记者在辽宁省桓仁满族自治县沙尖子镇下甸子村九组江岗子采访时却发现,这里的西红柿产业已经整整十年,依然红红火火,其长久不衰的原因令人深思。
西红柿种植(三农B2B网配图)
江岗子这个居民组坐落在辽东桓仁山区的最东部,交通极其落后,村民去趟县城都得坐两个多小时的汽车。但是,就是在这样的地方,自2003年开始,一群农民把致富的目光瞄准了脚下黝黑的土地,借助村里适合发展棚菜的环境和无霜期长于临近地区的气候条件,他们开始发展冬季大棚西红柿产业。
到2006年,在江岗子,种植冬季西红柿的农户达到50多户,产量达到了20多万公斤。但是,由于当时是零散生产,技术、市场都得不到保障,制约了这一产业的做大做强。
面对农民发展反季节西红柿产业出现的困难,一直关注此项产业发展的沙尖子镇党委、政府开始采取扶持措施。该镇当年组织西红柿产业户成立了艺丰蔬菜专业合作社,把50多户西红柿种植户捆绑在一起共同生产,并选出了以吴志闯等农民党员为合作社的领头人,在合作社成立党支部,带领农民发展产业闯市场。同时,聘请县农业局的蔬菜生产技术人员到该地手把手地教农民各项生产管理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保障。
通过这些措施,西红柿种植农户逐步走上了健康的发展路。但此时,一些也想发展西红柿产业却缺乏资金的农户开始着了急。为解决资金难题,一方面政府每个大棚投入1万元资金补助帮扶,一方面由镇干部担保,协调农信社等金融部门为农民提供贷款资金。该地区西红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参加的农民不断增多,形成了辽东地区有名的冬季西红柿产品集散地。
农民的肯干和创新精神,镇党委、政府的助力和务实服务,成为了江岗子地区冬季西红柿产业十年发展不衰的恒久动力。到目前,西红柿产业已经扩大到该镇下甸子等6个村,共建起温室大棚828个,从业农民600多户,每年该地生产西红柿总产量达到4000吨,总收入近2000多万元。仅此一项,全镇人均增加收入1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