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认证信息(营业执照和身份证)未完善,请登录后完善信息登录
 南宫农民用高粱杆镶出“中国梦” - 三农网
Hi,你好,欢迎来到三农网
  • 产品
  • 求购
  • 公司
  • 展会
  • 招商
  • 资讯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中国新农民 找商家、找信息优选VIP,安全更可靠!
南宫农民用高粱杆镶出“中国梦”
发布日期:2013-12-20 10:24:34  浏览次数:27

三农B2B网讯 高粱杆在农村并不罕见,但是用高粱杆做出的工艺品则不多,南宫市北胡乡大寺王村的王学信却对高粱杆情有独钟,利用农闲时间自己琢磨出各式各样的高粱杆造型,利用的是中国建筑的精粹——榫铆结构,没有任何的粘接,不但造型精美而且牢固结实。


王学信做的高粱杆灯笼

王学信做的高粱杆灯笼


一个蝈蝈笼引发的记忆

今年51岁的王学信是南宫市北胡乡大寺王村的村民,平时主要是种地,自己还有一个米面加工的小作坊。记者见到他的时候刚刚为一位村民磨完面。在客厅里记者看到,桌子上摆着蝈蝈笼子,屋顶上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这些都是他利用空闲时间用高粱杆做出来的工艺品,对高粱杆的爱好他已经达到了一种痴迷的程度,曾经为了完成一个灯笼两天没有睡觉,在别人眼里的废料,在他眼里就成了宝贝,为此他还专门种了半亩地的高粱。


据王学信介绍,喜欢上高粱杆制作是从2010年开始,但是从小时候就看父亲做蝈蝈笼子,自己就偷着学会了,后来因为忙就搁置起来,几年前和老乡聊天的时候提起了此事。“我们聊天的时候,他说我父亲做的蝈蝈笼子现在谁也不会做了,我就给他说,我能做,他不相信,我回家就自己琢磨,后来真做出来了。”王学信说,自己拿着做出来的蝈蝈笼子让老乡看,老乡也感到很惊讶,因为现在能用高粱杆做蝈蝈笼子的人太少了。


一个蝈蝈笼子勾起了王学信儿时的回忆,同时也引发了他的兴趣,就找来大量的高粱杆自己琢磨着做。“老人讲他们小时候见过高粱杆做的灯笼,但谁也记不起来怎么做了。”王学信说,他就四处找人看谁能记起来当时的灯笼是怎么做的,后来邻村有个磨面的村民给他画了一张灯笼的草图,他把草图改进自己琢磨着做,最后真的做成了。




独特的榫铆制作工艺

在网上、电视上,王学信也曾看到有人用高粱杆做工艺品,但是他认为自己的工艺品和别人有很大的不同。“我做的这些灯笼,不用胶水,不用钉,完全是利用卡槽互相连接的,误差不能超过一毫米,而且高粱杆不上色,所有的颜色都是自然形成的。”在王学信家,记者看到高粱杆有黄色、紫色还有红色,王学信利用各种颜色巧妙搭配做出了各种造型。随后,王学信拿出一段高粱杆先用尺子量出长度,让后用小刀切出一个个的凹槽,把高粱杆按照一定的规律拼接到一块,非常牢固,除非把原来的高粱杆切掉,否则拆不开。


王学信和王书祥合作的“中国梦”

王学信和王书祥合作的“中国梦”



如今制作蝈蝈笼已经不是他的追求。“这些造型都是有说法的,左边是一个心形,右边是一个心形,两颗心碰撞在一起产生了爱情,中间是黄色,代表的是子女,男孩代表是皇帝(当地农村习惯),女孩代表是黄花闺女。”王学信随手拿起一个两块菱形组成的图案。如今王学信最中意的是自己做的一对89厘米高的灯笼,中间没有拼接按照高粱杆的自然长度做成。


按照王学信的说法,他没上过学,记性差,能做到现在凭的是一股韧劲,所有的这些造型都是自己边琢磨边干,后来遇到一位老师让他的作品有了新的突破。今年70岁的王书祥和他是同村人,年轻时做过老师,后来摔过一次下半身瘫痪,偶然的一次两个人聊到高粱杆。“老师给我说把高粱杆和中国的汉字结合起来,但是我没文化,就让老师给我设计并把关。”王学信说,做出来第一块汉字匾就是“中国梦”,做好的时候自己都感觉到意外。


期望能和更多的爱好者交流 现在王学信和王书祥琢磨着把更多的汉字用高粱杆做出来,同时他也想创新自己的作品和技术。“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和我交流,这样能开拓视野,更能提高自己的技术。”王学信说。

VIP企业最新发布
全站最新发布
最新VIP企业
背景开启

三农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信息全部为用户自行注册发布!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需用户自行承担信息的真实性,图片及其他资源的版权责任! 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

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 QQ: 1130861724

网站首页 | 实时热点 | 侵权删除 | 付款方式 | 联系方式 | 法律责任 | 网站地图 ©2022 zxb2b.com 三农网,中国大型农产品交易电商平台 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6996 SITEMAPS | 鄂ICP备14015623号-2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