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B2B网讯 “虽说城市很热闹,如今农村也不差。吃喝住用不发愁,琴棋书画鸟鱼花。美好乡村俺的家,人人都来维护它……”悠扬的音乐响起来,欢快的舞步跳起来,农民们用自编的小曲儿歌颂美好乡村的新生活。这是发生在安徽省宿州市泗县王集村村民文化广场上的一幕。
泗县王集村(三农B2B网配图)
“建设美好乡村,环境是形象,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解决不了垃圾和污水等环境问题,美好乡村建设就只是表面上的‘描龙画凤’;解决不了产业发展问题,村庄建得再美也会缺乏生机活力,甚至会成为新一轮‘空心村’。”宿州市副市长李朝晖提出,美好乡村要更加注重基础建设、更加注重环境整治、更加注重产业发展、更加注重规划完善、更加注重实际成效。
美丽从“小”做起
宜居、宜业,是美好乡村建设的最直观体现。宿州市农村的环境整治,注重从群众身边的小处做起,从村民的日常生活做起,以“三清”、“四修”、“五化”为抓手,深入开展村容整治活动,做到村容整洁;加大农村环卫设施建设,健全村庄卫生长效保洁机制,探索建立“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转、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做到环境清新。一座座特色鲜明的新村庄,犹如多姿多彩的明珠,星罗棋布地分布在美丽的皖北大地上。
在宿马现代产业园区黄树秦村文化休闲广场,这里不但有完善的健身器材,优美的生态环境,而且广场内花木葳蕤、枝叶扶疏,凉亭、长廊点缀其中,一条清澈的小河临园而过,无论是在清晨、午后,或是夜幕降临时,附近的村民都会来到这里,休闲散步或健身运动。再走进萧县费村的农家书屋,来这里看书读报的村民络绎不绝,《农民致富》、《小康生活》等书刊杂志最让农民流连,农民在家门口就学到了知识、了解了信息;在村百米长廊内,不少村民已经在象棋桌上拼杀了好多个回合……
优美的环境让村民的环卫意识不断提升,用辛勤劳动换来的美好家园,村民们倍加懂得珍惜。与此同时,宿州市把提升农民群众文明素养当成一项长期任务来抓,用建立乡规民约等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农民增强现代文明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产业富民是关键
宿州市通过开展“酵母工程”,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市财政安排360万元“酵母工程”专项资金,在18个重点示范中心村各建设20亩蔬菜大棚,按照“财政投入建棚,大户租赁经营,租金归村使用”的思路,培育主导特色产业,预计每村每年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5万~6万元,将有效解决村庄公共服务设施的后续管护费用。
加大土地流转规模,拓宽集体经济收入来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联合体,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流转速度,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发挥土地集约化效应,增加集体经济收入。萧县费村自2008年以来,先后流转集体土地350亩,种植大棚蔬菜,村集体经济收入2012年突破200万元。
打造特色产业带,增加农民收入。在36个重点示范中心村中选择25个进行集中打造。发展专业乡镇和“一村一品”,打造砀山和萧县水果、蔬菜产业带,灵璧优质小麦、棉花制种、花生、肉牛养殖产业带,泗县水产养殖、脱毒山芋产业带,埇桥区瓜果和蔬菜、符离烧鸡加工产业带等特色产业带,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西二铺乡发展规模蔬菜1.3万亩,其中大棚蔬菜7000亩,品种有紫圆匣、甘蓝、青椒等20多个,获得安徽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并注册“汤家牌”商标,在上海、广州、杭州等地形成规模销售网络和品牌效应。去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7000元。
在建设美好乡村过程中,宿州市牢牢抓住了环境整治和产业发展,通过环境整治让群众立竿见影地感受到美好乡村的实际成效;选择最适合本地发展、最能为农民所接受的产业,给予重点扶持,精心培植,通过乡村产业的不断壮大促进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持续增收,努力形成“村美民富产业强”的良好局面。
创新机制抓管理
宿州市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坚持城乡对接,积极开展市直单位与36个美好乡村重点示范村结对共建,建立联合党委,由市直单位向结对村选派党组“第一书记”,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帮扶。坚持村企对接,按照政府牵线、村企对接、合作共赢、注重实效的原则,根据36个国家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与村结对共建,培育特色主导产业。同时,对工作开展较好的龙头企业给予较为丰富的优惠政策。
宿州雪鸽面粉有限公司位于埇桥区光明村内,现为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自光明村美好乡村建设以来,雪鸽面粉有限公司累计无偿投入资金150多万元用于该村基础设施建设,有效地助推了美好乡村建设。
坚持园区与中心村对接。作为远近闻名的板材产业专业村,砀山县薛楼中心村因地制宜地与园区对接,由工业园区提供启动资金,帮助中心村土地整理,中心村整治腾出的建设用地指标优先供应工业园区,工业园区优先录用结对中心村的务工人员。据介绍,目前薛楼村土地流转率已超过90%。“近水楼台先得月”,该村党支部书记薛德忠高兴地说:“园区发展了,我们村民就在家门口上了班。来园区打工的外地人越来越多,给村庄的服务业带来巨大商机。我们鼓励村民创业,积极为广大外来职工提供住房出租服务、购物餐饮等服务。这样,村民们既有了就业岗位,而且收入也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