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4日,广西来宾市忻城县城关镇都乐村的农民在田间抢种晚稻。广西农民抢抓时机对农作物施肥打药、除草补苗,确保秋粮丰收。 樊绍光摄(新华社发)
当前我国一些粮食主产区遭受严重干旱,对局地秋粮长势有所影响。海关总署日前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7月,我国累计进口谷物和谷物粉1134万吨,较去年同期增80.7%。有人产生疑问,旱情会不会导致粮食进口增加?对此,《经济日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在陕西省蒲城县桥陵镇巷刘村,农民孙公利的地没有浇上水,已经绝收,但在不远处的桥陵镇农田节水示范区,玉米长势良好。蒲城县农技中心主任党高兵说,示范区采用了膜下滴灌技术,能节水三分之二,即使今年这么旱,通过滴灌仍可以利用有限的水源满足玉米生长需求。据陕西省农业厅统计,全省秋粮受灾面积达400万亩,其中成灾面积200万亩,绝收20万亩。
据国家防总统计,截至8月12日,全国农作物受旱面积6589万亩,主要旱情指标都低于多年同期均值。随着旱情的变化,中央财政累计下达特大抗旱补助费5.6亿元,支持地方打响了抗旱减灾“攻坚战”。入夏以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省(区)共投入抗旱劳力912万人次,完成抗旱浇灌面积1.7亿亩次。
河南是干旱重灾区,受旱面积接近全国受灾面积的一半。该省农业厅副厅长魏蒙关说,今年干旱主要是由于气象干旱和水源缺失叠加造成,降雨量是1951年以来同期最少的一年,由于连续三年出现不同程度夏伏旱,水库库容下降,河流水量减少,近20天地下水位已下降10多米,部分地方抗旱水源严重不足。
局地旱情突出并不等于全国旱情都重。中国社科院农村所研究员李国祥告诉记者,我国每年都有干旱发生,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6亿亩以上,今年旱灾面积约为6000多万亩。虽然局部若干区域旱情较严重,但整体来看,受灾地区比重较往年相比仍较低,全国秋粮总体长势乐观。
农业部表示,当前旱情是区域性的,对局部秋粮生产有影响,但东北地区、长江流域等地大部秋粮主产区土壤墒情充足,生育进程正常,长势普遍较好。目前受旱省份的未受旱区域温度高、光照足,玉米等秋粮作物长势较好,还能抵减部分受灾损失。
目前重旱区主要集中在淮河以北、黄河以南的传统旱区以及西北和内蒙古的老旱区。这些地区的主要秋粮作物是玉米。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专家认为,当前旱情主要影响“两头”,一头是播种早、已开始抽雄的玉米,造成花期不遇;另一头是播期偏迟、长势偏弱的田块,植株尚未封垄,土壤失墒快,叶片萎蔫卷曲。
全年粮食产量由夏粮、早稻和秋粮组成。农业部此前数据显示,全国夏粮再获丰收,比去年增产3.6%;早稻单产持平略增,多数主产区呈平产趋势,全国早稻总产有望再获丰收;秋粮方面,预计今年玉米、水稻等高产作物播种面积增加900多万亩。目前,国内粮食库存处于历史高位。
显然,进口增加并不意味着国内出现了粮食短缺,而是由于国际粮价低于国内粮价。国际小麦、玉米、大米价格持续走低,进口到岸完税价普遍低于国内价格。由于配额内进口粮食的关税只有1%,所以只要国外粮价低于国内,贸易商自然觉得划算,就可以进口。当然,在国际粮价低的时候,适量进口粮食来补充国内库存,可以减轻国内资源环境压力。
据统计,当前美国玉米每斤0.97元、比国内低0.3元,泰国大米每斤1.35元、比国内晚籼米低0.72元,澳大利亚混合小麦每斤0.99元,比国内优质麦低0.41元。受国内外价差扩大影响,1月至5月,我国谷物净进口827.9万吨,同比增长90.5%,其中小麦进口245.9万吨,增长1.1倍。近几年我国进口的大米、小麦和玉米仅占国内产量的2.4%。
此外,粮食进口增加还有品种调剂因素。我国强筋小麦、弱筋小麦、啤酒大麦等专用品种仍供不应求,需要通过适量进口来弥补国内不足。进口一些泰国香米、意大利通心粉等,不仅是要满足国内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还要满足每年3000万来华投资、旅游、工作的外国人消费习惯。(经济日报记者 乔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