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向“强”的铿锵足音
——四川省创新机制发展现代农业纪实
蓝天白云下,群山连绵起伏,果树漫山遍野,枝头开满“白花”“黄花”,一眼望不到边……这“花”非花,是石榴、芒果的套袋,一株挂满几十个,膨大的果实快要把纸袋“撑冒”。盛夏时节,穿行于川西会理、盐边、米易的盘山公路,你一定会震撼:成千上万亩满山连片,中国石榴之乡、世界最晚熟芒果基地,名不虚传。
奔走在四川大地,像这样壮观的场景并不稀罕:成都的十个10万亩粮经产业高产高效示范基地、苍溪连片发展的20万亩红心猕猴桃基地、西充的万亩有机供港蔬菜基地……四川现代农业规模由小变大、步伐由慢变快、品质愈来愈好,充盈着9000多万人口的“米袋子”、“菜篮子”和农民的“钱袋子”。
7月中旬,记者深入广元、南充、德阳、凉山、攀枝花和成都等地,切身感受其创新机制发展现代农业带来的巨大变化,聆听四川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奋进的铿锵足音。
扬长避短、主动求变,创新政府引导机制,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引领,巧打“组合拳”,为跨入农业强省行列夯实地基
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主产区和农村改革先行区,四川农业承载着艰巨的使命,既要为国家粮食安全做贡献,又要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做表率。
是坚守大而不强的传统农业,还是扬长避短、突破转型?四川省委、省政府主动求变,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大手笔勾勒现代农业宏伟蓝图,创新机制加快发展,为中西部地区乃至全国探索路子、积累经验。
2009年,四川省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提出,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集中发展区,每两年认定、授牌一批产业基地强县,并作为省级现代农业试点县,建成全国重要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基地。
号角一经吹响,“组合拳”轮番上演:促进蔬菜茶叶产业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推进现代农业林业畜牧业重点县建设……一系列高“含金量”的重大举措,从机制创新、资金政策、组织保障等方面,指导推动农业产业成片规划、连片提升、集中发展。
四川现代农业发展的目标变得更为清晰:着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到2015年,粮食面积稳定在1亿亩以上,马铃薯、茶叶、柑橘、中药材等八大产业整体实力进入全国三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覆盖率达100%。择优建成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强县,建成3个省级区域性整体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基本跨入全国农业强省行列。
目标既定,推进加速。省政府每年召开一次全省现代农业发展会议,建立以省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涉农相关厅局为成员单位的现代农业发展推进联系会议制度,研究对策措施,破解发展难题。从2009年起,省财政设立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专项,每年投入约7000万元支持重点县建设。
2013年起,省财政又设立粮经复合产业基地建设专项,每年投入8000万元,支持40个基地县建设。通过省级投入杠杆作用,带动各地整合优化农技推广、农业综合开发等各类财政支农资金,吸纳社会资本,支持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
同时,“个性化”的金融扶持政策也在全省各地试点,主要支持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机构,探索建立农民合作社发展共同基金、融资担保平台,建立保险公司与涉农金融机构政策互补、风险共担机制。针对各类经营主体对科技服务的迫切需求,精心组织“万名农业科技人员进万村入万家”活动,试行科技成果股份化,鼓励科技人员到农村创新创业,以点带面推进90多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省农业厅、财政厅、发改委联合制定现代农业重点县考核办法,定期对60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县进行督查。”四川省农业厅副厅长涂建华说,为实现现代农业重点突破,省农业厅抓住基地建设,规模经营,品种、产业和品质结构调整,市场开拓以及品牌打造等关键环节,大力推动各地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建设1000个万亩亿元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实现农业新增产值1000亿元目标。省农业厅每年举办各类推介会20多个,促进一三产业深度融合,开发农业旅游资源,推动“农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以支柱产业为基础,以创意农业为手段,以农耕文化为灵魂,不断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上下联动,合力推进,各记其功。勇于创新的四川人抢抓机遇、自我加压,以成都市、南充市、攀枝花市、广安市广安区、泸州市江阳区、眉山市东坡区、广元市苍溪县等7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引领,现代农业建设由点到面有序铺开。各市(州)、县(市、区)按照农业部和全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科学编制区域规划,不断创新建设机制、投入机制、管理机制,你追我赶,比质量、比投入、比效益。
成都市5年来共投入13.4亿元打造“菜篮子”工程,建成35万亩常年基本菜地和90万亩轮作蔬菜基地,与其他市(州)合作建立20万亩蔬菜基地,弥补季节性蔬菜品种短缺。全市规划在3年内全面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升级,在二三圈层区(市)县,通过对现有特色产业基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升级,建成10个产业布局合理、组织方式先进、资源利用高效、供给保障安全、综合效益显著、集中连片面积分别达到10万亩的粮经产业高产高效示范基地。
广元市创新土地集中流转和农民主体机制,推进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让农民参与园区建设、分享建设成果。政府和企业(业主)共同出资建立产业发展风险调节基金,不断扩大特色产业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促进了规模经营。通过采取“多园一业、块状覆盖”的模式,使现代农业园区连片推进。
苍溪县结合丘陵区实际,探索农业特色产业园、新型农村社区、乡村生态景区、农村改革实验区“四位一体”模式,推进产村一体化发展。该县创新建立“1+4”(财政项目+业主、农户、社会、金融)农业融资体系,确保每年现代农业发展项目投入2亿元以上,农民投入2亿元以上,社会投入1.5亿元以上。
南充市、县(区)两级把产业基地建设纳入政府目标考核,把任务分解量化落实到各产业、部门、乡镇,签订责任书。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建农民产业园,通过“两统两返”机制密切利益联结,带动和引导农民进入现代园区发展特色产业20多万亩。
米易县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着力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效节水灌溉、田型调整、高标准农田、农业标准化科技示范园等重点项目建设,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利用独有的光热优势,实行标准化设施栽培,推行稻菜轮作、立体套作等高效种植模式,实现了特色蔬菜“春提前、秋延后”,错季上市效益明显,农民平均亩收入超过2万元。
短短几年,四川现代农业建设成绩斐然:
建成万亩亿元示范区800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7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9个,新建和改造提升“千斤粮万元钱”、“吨粮五千元”粮经复合产业基地340万亩,2013年粮食和蔬菜总产分别位居全国第六、第三。
特色产业实现集聚发展,基本形成了以彭州为核心的川西600万亩稻菜轮作产业带;以雅安、乐山、宜宾等为核心的川西300万亩名优绿茶产业带;以成都、广元、绵阳、德阳为重点的100万亩优质猕猴桃产业带;以安岳等为核心的川中100万亩柠檬产业集中发展区。
水果、中药材、食用菌、蚕桑等一大批优势特色产业进入全国前列,以茶叶、泡菜、中药材为重点的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全省累计认证或登记“三品一标”产品3390个,居西部第一、全国第八。
推介和打造出“四川泡菜”、“大凉山”、“广元七绝”等一批区域和企业品牌,“川”字号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大大提升。农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推动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连续跃上三个台阶,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895元。
审视四川农业转型的轨迹,从传统到现代,从单一到多元,从一枝独放到百花争春,现代农业的大基地、大产业、大市场、大品牌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生机无限的现代农业迅速崛起,成为四川一张靓丽的“新名片”。
有活力才有动力,创新生产经营机制,重组优化要素配置,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民“有事干、有钱赚”,共享发展成果
在广汉市连山镇锦花村的四川省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已进入抽穗扬花期的水稻齐刷刷一片,长势喜人。“基地核心区面积4万亩,辐射带动6万亩,从种到收全程机械化。”广汉市农业局总农艺师王少华说,近3年各级财政已投入了10亿元,“水稻亩产650公斤,小麦亩产450公斤,比一般田块高出一大截。”
广汉是四川平原区种植业的典型代表,探索粮食规模化生产时间长,多年来土地流转、种植大户数量均居全省前茅。2011年起,在现代粮食产业核心区内,他们鼓励支持农村土地流转,对转出农户每亩奖励50元,对不同规模经营的业主每亩奖励1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