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乡,常能听到这样的抱怨声:“我们这里种出来的东西很好吃,蔬菜瓜果个大肉甜、皮薄籽少、香嫩汁多……但就是不知道咋个吆喝,要么没有销路,要么卖不出个好价。”其实,不知道怎么吆喝,是因为品牌不响、营销不强,让特色农产品难以走出“一流原料、二流加工、三流品牌、四等价格”的尴尬境地。那些营销“玩”得好的商家,低价拿了山乡的农产品,转身贴个“牌”、换个包装、拓展了渠道……靠营销就赚了盆满钵满。
为了获得更大的附加值,传统特色农产品必须告别“躲”在山里谋发展的传统思路,走进大市场去亮相竞争、打造品牌、营销自己。市场经济就是品牌经济、营销经济。没有品牌,就如同人没有名字,哪有知名度;没有营销,就如同瘸了腿,哪能走得远。如果在“品牌”和“营销”上下足功夫,则会收到效果,可以增加农产品出口创汇、增大外销量等等。但我们更要看到,还有很多优质特色农产品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用新理念谋划农业、营销农业,依然是我国各地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必须面对的大课题。
笔者认为,要做好农产品营销工作,一方面要改变重生产、轻营销的工作思路,帮助农民兄弟大声“吆喝”,把优质农产品推销出去;另一方面要加快农产品信息平台、销售平台的“触电”步伐,通过一系列电商营销策划来提高本地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竞争力。在建构农产品“触网”过程中,要考虑周全、具备长远战略目光,不仅需要考虑电子商务领域的竞争态势,也需要不断追问:开展电子商务的主体是谁,获利的是谁,监管能不能到位,对本地特色农业发展究竟有什么好处。如果在整个流程中监管和服务不到位,农民的利益和科研投入得不到保证,产品质量不能延续,那么这样的狂欢只是少数人的、短时间的。 张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