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福建省正式宣布对全省34个县取消GDP考核,转而分别实行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新型绩效考评。其中闽中三明市所属的县(市、区)数量最多,农业优先的6个,生态保护优先的2个。清流县便是农业优先的6个之一。
取消单纯的GDP考核、生态保护优先,这当然都是好事。可问题是,作为先天“弱质”的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如何在现今形式下,以一己之力支撑起一个区域的发展呢?
“没错。这正是传统农业的弊端。”县委书记梁奕章说,“但你设想一下,假如让第一产业的农业与第三产业的电商产业直接嫁接,那又会如何呢?”
于是“花都”清流,便有了“由一进三”“接二连三”的故事……
良好的自然环境,勤劳肯学的花农,让山城小县“开”出好花
算起来,清流的花卉产业起步于2003年。
清流,这个名字,很多人并不知晓。这里人少、山高、没啥像样的企业。就一样最好,森林多。80%以上的森林覆盖率,闽江上游穿城而过,穷是穷点,但生态好得不得了。也正是因为这种小气候,清流选来选去,选取了发展花卉苗木产业的路子。
郑开红便是当年由杀猪屠户转而栽种花卉的典型代表。“一种下去就开始赚钱,直到去年以前,基本就没亏过。”老郑人朴实、话也直。“主要是这里的自然环境太好了。”
老郑主要种非洲菊,一开始是10亩,经过省农林大学的专家培训和自己学习,他现在不仅可以种出18个品种,而且还能“让什么时候开就什么时候开、让长出什么颜色就长出什么颜色”。品质好、新鲜度高,一上市就供不应求。前几年有个给他供应花肥的客商,帮他联系到了武汉的花卉市场,结果他的非洲菊一进去,没出一个月,市场几乎全被他占领了。
有了这样的示范,老郑家所在嵩溪镇青山村以及周边乡镇的群众,全都学着种非洲菊了,2010年他们组建起全县最大的“景红民间花卉合作社”,成员有160多人,总种植面积发展到1000多亩。按行话,每20枝为一扎,150—180扎为一件,“景红”全年平均每天卖出20件;市场上一般的零售价是一元一枝,老郑他们批发价最高时达1.8元一枝。
创业经营了10年,虽然“福建省花木之乡”“中国绿化苗木之乡”等牌子名号,拿到手软,可最后真正让整个中国鲜花市场开始认知清流这个品牌,让全国各地鲜花产业从业者真正认可清流是新“花都”,让清流县真正决心把鲜花当作当地重要产业的原因,还真没那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