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的尝试
朱建星
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验区(以下简称“新农村试验区”)地处广东省清远市佛冈县,由广东省农业厅、国开行广东分行、清远市政府、佛冈县政府四方共建,2011年12月启动。新农村试验区成立以来,在整体规划、产业发展、体制创新、生态共建等方面做出有益尝试,取得一定突破,形成具有针对性与实操性的新农村建设“星之火I”模式。
新农村试验区在工作推进过程中紧抓经济发展需求,以民为本,着力建立农民参与机制、制衡机制,塑造合格集体经济组织主体与市场合理对接,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尝试重构乡村自治,实现有效农村社会治理,以农村人、才、物的协同发展推动乡村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做实做活农村经济组织打造合格市场经济主体
打造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社,做实做活最基本经济单元。基于当地农村土地所有权在村民小组一级的客观事实,试验区着力以村民小组为基础,以农村产权确权到户为基础,推进农村经济组织向现代合作经济转型。试验区农户以土地入股成立农民经济合作社,农民经济合作社又在经济联合社框架下设立信用部、推广部、供销部等部门,在农村最基层打造经济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经济共同体,形成社员间多元化利益联结。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进并激活现代生产要素。试验区注重培育并引进家庭农场、合作社、现代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农业发展品质、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引领生态农业发展,有效提升农业的现代化水平与市场竞争力。试验区成立的新青年苗木合作社、大田农民经济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则在实现农村土地集约经营的同时,实现农民组织化。
成立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构建农村经济组织新体系。新农村试验区成立投资与服务有限公司,并以此为连接,以数个、数十个农民经济合作社或农户为支撑,成立“新农村投资公司+现代农业企业+集体经济组织+信用合作部会员”的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力争实现网络化农业经营体系与组团式资源共享格局。
发展农民合作协会等社会组织,夯实发展的组织基础。在农民经济合作社与专业合作社构建起的农民经济组织体系之外,试验区鼓励农民按照地缘、业缘、趣缘等发展社会自组织,在管委会引导与参与下,发展多样化农民合作协会,促进农民的共谋、共建、共管、共享。
建立健全农民参与机制促进新农村共建与共享
创新农民参与机制。新农村试验区通过产权改革固化农民的土地权益,通过合作社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倍增。同时,通过新型专业合作社的建构,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建立起多元利益联结体系,形成多种利益分配机制,进一步将农民融入到现代化进程中。各种经济组织的打造,为农民提供了经济合作与利益诉求的多元平台和组织支撑,农民成为新农村发展的利益分享者和新农村建设的参与者。
创新农民管理机制。试验区积极打造利益联结机制,通过集体组织成员资格界定与分配方式创新等加强农民管理机制,利益分配机制上采用“基本收益+福利”的方式,而福利的多寡则主要按照农户的信用积分考量。试验区运用现代化信息系统平台,以建立农户信用档案、村干部管理积分、个人信息档案等方式,构建信息化、制度化、便捷化的农民管理系统。在此基础上,再将村务管理平台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经济合作社等系统联网,提升村务信息透明度。
探索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力求新农村治理现代化
拓展村民自治空间,形成多元自治体系。试验区根据群众需要成立妇女协会、儿童权益保护协会以及舞狮协会、篮球协会等多元社会组织,由这些社会自组织进行多领域的社会自治。另一方面,借助农民经济合作社内的理事会与监事会等激活最基本社会单元的村民自治,在农民经济合作社这一经济共同体、社会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内部打造自治共同体,实现以群众为主体的、社会组织与农业企业有效参与的多元自治。
创新基层党建方式,转变党对基层领导方式。试验区在发展党员、培养党员、管理党员的全程,引入竞争理念与竞争机制,鼓励广大基层党员竞选其他基层组织成员来体现党的先进性,将基层党组织打造成为农村社会的先锋组织;同时,着力转变党对基层的领导方式,让党组织从具体事务中脱离出来,从经济事务与社会事务中脱离出来。
转变基层政府职能,推进公共服务下移。在实践中,重点推进几个方面:在原行政村层面成立公共服务站,实现公共服务下移;发展基层民主,逐步形成基层行政机构尤其是公共服务站工作人员由群众选举、向群众负责的机制;整合涉农资金,加强涉农资金投放的透明度与集中度。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验区管理委员会书记、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