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启臻
最近教育部和农业部共同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的通知,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在全国试行,不仅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举措,也是农民教育的一件大事。对中国的农民教育和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培养出合格的农民是国家农业安全的重要基础。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国家的头等大事,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要保障一个国家的农业安全,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农业劳动者和经营者是一项重大战略选择。农业离不开农民,我们面临的现实是不仅农民数量萎缩,而且素质堪忧。农村青壮年农民急剧减少,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严重,“未来谁种地”备受全社会关注。因为没有人,农业安全就是一句空话。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说到底,关键在人。没有人,没有劳动力,粮食安全谈不上,现代农业谈不上,新农村建设也谈不上,还会影响传统农耕文化保护和传承。”正因如此,吸引有志于农业的年轻人务农,把他们培育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就显得尤为重要。
其次,中等职业教育率先向成年务农农民开放,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将对我国教育支农工作产生深远影响。以往的职业教育大都是以转移农业劳动力为目标,即使是涉农专业的学生也很少回到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加速农业和农村衰落的工具。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把正在务农的农民作为培养对象,真正实现了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业人才的目标。特别是把学员年龄上限设置在了50岁,是尊重农业农村现实的体现。我们调查显示,40岁到50岁的农业劳动力群体,不仅是农业劳动力的主体部分,而且对农业知识的渴望和需求最强烈,他们中的很多人珍惜土地,热爱农村,对农业具有十分深厚的感情,具有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其中不少人已经成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或合作社的带头人。通过系统的专业培养,不仅可以提高该群体的农业发展能力,也可以很好地发挥中年农民在传承农业与农村文化过程中的纽带作用,通过他们影响和带动年轻人。
其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提高农民地位的重要措施。年轻人不愿做农民除了农业辛苦、收入低等因素外,还在于农民的社会地位低下,被人认为“没出息”的人才留在农村当农民。把农民纳入中等职业教育系列,提高农民素质的同时,也提高了农民的自豪感、自信心和社会地位。它向社会表明了这样一种姿态:不是什么人都可以当农民的,农民与其他技术岗位一样,同样需要系统知识、技术能力以及相应的学历资格。中等职业学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吸引青年人学农务农的有效手段。未来的农业应该成为对年轻人有吸引力的职业之一,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农业应该成为大中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的重要领域。要制定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经营农业的政策措施,鼓励、吸引、支持他们投身现代农业建设。”的要求,加快建立以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机构为主体,农技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学、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广泛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制度,是增强农业吸引力的重要方面。
《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规定实行弹性学制、半农半读,课程学习的选择性与开放性,学分制、强调实践能力等,都适应了在职农民特点,具有多方面的突破。但是也应该看到,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在我国还是一件新生事物,特别是对在职农民进行系统的学历教育,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各类职业院校和农民培训机构,应该根据《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中所提出的原则、目标、课程体系和教育形式,结合当地的实际进行探索和创新,根据文件精神,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过程处理好三种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