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涛曹成毅
3月的北京,总是备受关注。在全国“两会”上,人们捕捉着每一个细节,试图能够从中解读出某种趋势和方向。我们感受到的是,品牌农业的春风正在徐徐吹起。
历史上,中国农耕文明独领世界风骚。中国人开辟的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古老商贸通道享誉世界,至今仍为世人津津乐道。那时,茶叶、丝绸、瓷器等诸多农产品和手工艺品作为中国品牌的代表深入人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农产品产量大幅增长,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出现的是,市场竞争加剧,农产品结构性、区域性、阶段性过剩。在国际市场上,我国农产品贸易量很大,但贸易额不大,说明数量很多,价格不高,附加值低。农产品竞争力不强,严重制约着农业效益的提升和农民收入的增长。这背后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农业品牌的带动作用没能发挥出来,没能起到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品牌溢价的功能。
品牌是产品的身份体现,有品牌才能受消费者关注,受关注才能有价值、有竞争力。品牌在几千年前人们用来标记家畜等私有财产权属,而今天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当前,我国农业品牌化发展对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引领产业转型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以及产品竞争力,提升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质量安全、确保消费者信心,都具有重要意义。重现那份历史辉煌,实现中国农业品牌的梦想,是立志为中国农业品牌屹立于世界之林而奋斗的人们的共同目标和不懈追求。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问题系列指示精神,都着重强调了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把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以及农业品牌建设与管理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也着重强调了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这些强烈的政策信号表明,我国品牌农业发展迎来了难得的重大发展机遇。
在推动品牌农业发展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又要尊重市场的规律。各级政府要搞好顶层设计,根据各自特色资源优势,制定品牌农业发展规划,在推行标准化、增加科技投入、挖掘文化内涵、拓展营销渠道等方面发挥引导作用。农业企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严格控制产品质量,树立知识产权意识和品牌战略意识,要建立品牌定位、品牌营销、品牌维护等系统的品牌管理机制。
今年的全国“两会”,代表委员高度关切品牌农业发展的话题。从农业品牌理论体系的建立到品牌建设实践的探索,从国家层面农业品牌发展规划的制定到各种保障制度的建立,从生产标准到品牌营销理念,他们提出了大量富有建设性和针对性的建议。这对于引起政府以及全社会对品牌农业的关注和支持大有裨益。期待决策部门能够真正重视这些建议,将其合理、科学的部分上升到政策层面,为我国农业品牌化发展,进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再添一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