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启臣
北运河是北京市最重要的排水河道,承担着流域内90%的排水任务,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污染。每年排入北运河的COD总量高达9万吨,其中农业污染源每年产生的COD约为3.02万吨,占34.6%。
化肥过施污染北运河
北京市通州区于家务乡果村村民赵士生说:“过去我的大棚里种一茬芹菜,每亩要用80多公斤的二胺和30公斤的尿素作底肥,芹菜生长期间还要追上3~5次尿素,每次15~25公斤。再加上换茬种番茄,一年化肥用量每亩高达350多公斤。前些年,芹菜每亩产量可以高达到7500多公斤,番茄达到5000多公斤。”但此后赵士生发现,“产量依靠化肥催”不行了。无论怎么增加化肥的使用量,蔬菜产量始终维持在这个水平上,有的年份还要减产。尽管有机肥用量没少,有的菜田土壤开始变得板结了,蔬菜口味也大不如从前了。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过量使用氮素化肥,导致营养过于单一。化肥过量施用的危害还远不止于此。化肥中的氮是速效养分,即使施用量再少,也不可能全部被作物吸收利用,施用量越大,利用率越低。”北京市土肥站站长赵永志说。据调查,北京市北运河流域化肥用量每亩高达33.33公斤(纯养分),远高于21.2公斤的全国平均水平,肥料利用率仅为25%左右,其中磷肥的利用率10%~15%、钾肥的利用率30%~40%。制造化肥的矿物原料及化工原料中含有的重金属物质和其他有害成分随施肥进入农田,随着地表水流入北运河,导致水体污染。而北运河流域面积占北京市总面积27%,又是京郊的农产品主要产区,所以北运河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显得尤为重要。
测土施肥成治污关键
“我也知道菜地土壤板结是乱施化肥造成的,但没有好的方法。如果不是2010年应用土肥站的蔬菜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我还是会用过去的施肥方法种地。”赵士生感慨地说。
“对农民来说,获取更高的产量是必须的,但获取的方法要变一变了。化肥的施用要‘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通州区农技推广站副站长金丽华说。农技推广站科技人员来到果村通过土样抽检发现,果村施肥存在重施氮肥、乱用磷肥、忽视钾肥的问题,致使土壤中氮、磷、钾含量比例失衡。于是科技人员为果村开出了“药方”:改单一氮素化肥为蔬菜专用配方肥,即针对果村菜田土壤养分含量情况确定的氮、磷、钾含量比例为18%、9%、18%的果村蔬菜专用配方肥。
对于土壤不同养分含量情况,以及不同养分对蔬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赵士生并不十分清楚。而2010年测土配方的尝试,让赵士生有了切身的体会:现在上茬芹菜每亩产量达到了1.03万多公斤,增产2500公斤,化肥少用180多公斤;下茬番茄每亩7100多公斤,增产2100多公斤,化肥少用110多公斤。蔬菜的口感和品质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芹菜每公斤卖到2.6元左右,比过去提高0.6元。
“化肥无害,错在乱施。联合国粮农组织对41个国家18年试验示范所得的41万个数据进行统计表明,化肥的增产作用占到农作物产量的40%~60%,最高达到67%。就我国地少人多,耕地不断减少的基本国情而言,化肥在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所以,将化肥投入控制在科学的范围内,是治理北运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选择。农民自觉使用配方肥是治理工程能否取得实际成效的关键。”赵永志说。
多种途径推广配方肥
北京市土肥站通过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媒体、技术培训、农民田间学校,以及大量的田间对比试验、示范展示和现场会等多种形式,宣传和展示使用配方肥的效果,让农民直观的感受到配方肥的带来的好处、传统施肥方法的危害,推动改变农民的施肥观念和方法的转变。
通州区农技推广站在北运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过程中,在20万亩的示范区域内抽取了3100多个土壤样品,进行了3.5万项次的化验,最后根据各种植园区和农户土壤情况及种植的作物,制定出不同作物专用肥配方。金丽华说:“像赵士生所用的蔬菜专用配方肥,上茬芹菜纯氮用量比以前减少六成多。大大增加了钾肥的施用量,增强了蔬菜抗病虫害能力,提高蔬菜产量,改善蔬菜品质。”
“农民乐于使用配方肥,并不等于农民能够用上配方肥”,赵永志说。为了让农民能够用上与北运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要求相一致的配方肥,土肥系统通过创新土肥技术推广服务方式,总结形成了适合北运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实际和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的一条龙式、农企结合式、连锁配送式、农资加盟式和科技入户式等五种技术推广服务模式,通过这些“物化技术物流网”将有形的肥料和无形的技术融合在一起送到农民手中。
推广配方肥,只是北运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中应用的土肥综合治理技术之一。2009年以来,土肥系统在北运河流域治理示范区域内,累计推广以有机肥、配方肥、缓释肥、吊袋二氧化碳和农业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治理技术388万亩,化肥利用率提高3至5个百分点,累计节肥8430吨,增收节支2.15亿元。其中,2014年推广88.7万亩,节肥1537吨,增收节支5656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