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鸭瘟
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是高热、脚软、步行困难,拉绿色稀便,流泪。常见头颈部肿大,故有“大头瘟”之称。
症状:潜伏期2~5天,体温42℃,精神、食欲较差,体温高达44℃时,拒食,口渴好饮水,两脚发软,羽毛松乱,翅膀下垂,行动迟缓。严重时伏地不能行走。排绿色或灰绿色稀便。眼睑肿胀,流泪,分泌浆液或脓性粘液。鼻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常见头颈部肿胀。病程一般3~4天,最后衰竭而死,死亡率90%以上。
防治:本病无特效药,主要是搞好预防接种和加强饲养管理。一是注射鸭瘟鸡胚弱毒苗,2月龄以上鸭200倍稀释液胸肌注射1毫升;初生雏鸭用50倍稀释液腿部肌注0.25毫升;二是加强饲养管理,鸭舍、用具和运动场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卫生,不到疫区放牧。
二、鸭病毒性肝炎
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达90%,主要危害4~10日龄雏鸭。病原体是一种肠病毒,感染后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迅速传播。病鸭精神萎顿,眼半闭、嗜睡状,并见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或背着地、转圈,双脚痉挛性运动,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出现以上症状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
剖检肝脏肿大、质脆,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脾有时肿大。
防治:利用高免血清和康复鸭血清肌肉注射0.5毫升进行预防,也可用免疫过母鸭产的蛋制成免疫蛋黄,给病鸭每只注射1~1.5毫升。雏鸭增喂适量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以增强体质,不同日龄雏鸭严格实行隔离分开饲养。
三、鸭副粘病毒病
症状:病初病鸭食欲减少,羽毛松乱,饮水增加,缩颈,两腿无力,孤立一旁或瘫痪。羽毛缺乏油脂,易附着污物。开始排白色稀粪,中期粪便转红色,后期呈绿色或黑色。部分病鸭呼吸困难,甩头,口中有粘液蓄积。有些病鸭出现转圈或向后仰等神经病状。
剖检发现肝、脾肿大,表面和实质有大小不等白色坏死灶。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出血、坏死,结肠见豆状大小溃疡。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点,鸭口腔粘液较多,喉头出血,食道粘膜有芝麻大小灰白色或淡黄色结痂且容易剥离。
防治:对鸭群立即接种鸭副粘病毒疫苗,每只肌注0.5毫升;发生副粘病毒病时,易并发大肠杆菌病,应加强对大肠杆菌病的预防和治疗;对鸭棚舍、用具、场地彻底消毒(包括流动水面)。
四、减蛋综合症
本病主要发生于产蛋鸭群,其传染途径既可经蛋垂直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水平传播。
症状:病鸭一般无特殊症状,主要表现突然发生产蛋明显下降,比发病前正常产蛋量下降50%左右。病鸭产软壳蛋、畸形蛋、小个蛋,有的蛋蛋清稀薄如水样。很少死亡,多数鸭吃食正常。
剖检发病鸭卵巢发育不良,输卵管萎缩,卵泡软化,子宫和输卵管粘膜水肿、出血、肥厚,输卵管内滞留干酪样物质或白色渗出物。
防治:本病应与禽流感、蛋子瘟等传染病或其他原因如饲养管理、饲料等引起的产蛋下降相区别。预防可用疫苗接种,蛋鸭120日龄用鸭减蛋综合症油乳剂灭活疫苗(或鸭减蛋综合症蜂胶灭活疫苗)皮下注射每羽1毫升。在本病流行区域已发病鸭群,加强消毒,鸭群补充维生素AD3粉、复合维生素、增蛋宝等,以及抗病毒药(如病毒灵)、抗菌药,对预防和控制本病有一定效果。
五、鸭胰腺炎
多发于20~30日龄肉鸭及50~90日龄青年鸭,其原因是由于营养或代谢失调引起。
症状:病鸭主要表现脚软,行走困难,不愿下水,精神不振,生长缓慢,腹泻。发病3~5天后死亡,多因鸭相互踩踏而死。
剖检可见胰腺肿大、充血,呈粉红色或苍白色,其他脏器无明显变化。
防治:胰腺炎粉每包(50克)拌料25~50公斤,连用3~5天。同时服用15%水溶性氟哌酸(每包50克、加水50公斤),以防继发肠炎。此外,应加强饲养管理,在料中加入维生素A、D及复合维生素B液、蛋氨酸、微量元素等,以使饲料营养全面。
六、鸭传染性脑脊髓炎
症状:常出现在1~3周龄雏鸭,开始精神不振,随之发生运动失调,前后摇晃,有的坐在地上,有的倒卧在一侧,以后症状更加明显,很少活动,如受惊扰,行走动作不能控制,足向外弯曲难以行动,两翅展开。头颈震颤,步态不稳,最后呈侧卧瘫痪状态。病初雏鸭有食欲,当病鸭完全麻痹后,则无法摄食和饮水,衰竭并相互踩踏死亡。
剖检可见大脑水肿,大脑后半部有液囊,脑膜充血,并有浅黄绿色深浊的坏死区。肌胃内层有较多细小点状白色病灶,脾脏稍肿,小肠轻度炎症。
防治:在发病严重地区种鸭应接种疫苗,在种鸭产蛋前1个月接种禽脑脊髓炎油佐剂灭活疫苗。当雏鸭发病时,立即淘汰重病雏鸭,并做好消毒、隔离与综合防制措施,防止病原扩散。对全群注射脑脊髓炎高免卵黄抗体,同时用病毒灵粉剂,每包50克,混水25公斤,配合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液及抗生素,连用3~5天可控制病情。
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是高热、脚软、步行困难,拉绿色稀便,流泪。常见头颈部肿大,故有“大头瘟”之称。
症状:潜伏期2~5天,体温42℃,精神、食欲较差,体温高达44℃时,拒食,口渴好饮水,两脚发软,羽毛松乱,翅膀下垂,行动迟缓。严重时伏地不能行走。排绿色或灰绿色稀便。眼睑肿胀,流泪,分泌浆液或脓性粘液。鼻分泌物增多,呼吸困难,常见头颈部肿胀。病程一般3~4天,最后衰竭而死,死亡率90%以上。
防治:本病无特效药,主要是搞好预防接种和加强饲养管理。一是注射鸭瘟鸡胚弱毒苗,2月龄以上鸭200倍稀释液胸肌注射1毫升;初生雏鸭用50倍稀释液腿部肌注0.25毫升;二是加强饲养管理,鸭舍、用具和运动场定期消毒,保持清洁卫生,不到疫区放牧。
二、鸭病毒性肝炎
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死亡率高达90%,主要危害4~10日龄雏鸭。病原体是一种肠病毒,感染后潜伏期1~4天。突然发病,迅速传播。病鸭精神萎顿,眼半闭、嗜睡状,并见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倒向一侧,或背着地、转圈,双脚痉挛性运动,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姿势,出现以上症状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
剖检肝脏肿大、质脆,被膜下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肾、脾有时肿大。
防治:利用高免血清和康复鸭血清肌肉注射0.5毫升进行预防,也可用免疫过母鸭产的蛋制成免疫蛋黄,给病鸭每只注射1~1.5毫升。雏鸭增喂适量各种维生素及矿物质以增强体质,不同日龄雏鸭严格实行隔离分开饲养。
三、鸭副粘病毒病
症状:病初病鸭食欲减少,羽毛松乱,饮水增加,缩颈,两腿无力,孤立一旁或瘫痪。羽毛缺乏油脂,易附着污物。开始排白色稀粪,中期粪便转红色,后期呈绿色或黑色。部分病鸭呼吸困难,甩头,口中有粘液蓄积。有些病鸭出现转圈或向后仰等神经病状。
剖检发现肝、脾肿大,表面和实质有大小不等白色坏死灶。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出血、坏死,结肠见豆状大小溃疡。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点,鸭口腔粘液较多,喉头出血,食道粘膜有芝麻大小灰白色或淡黄色结痂且容易剥离。
防治:对鸭群立即接种鸭副粘病毒疫苗,每只肌注0.5毫升;发生副粘病毒病时,易并发大肠杆菌病,应加强对大肠杆菌病的预防和治疗;对鸭棚舍、用具、场地彻底消毒(包括流动水面)。
四、减蛋综合症
本病主要发生于产蛋鸭群,其传染途径既可经蛋垂直传播,也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水平传播。
症状:病鸭一般无特殊症状,主要表现突然发生产蛋明显下降,比发病前正常产蛋量下降50%左右。病鸭产软壳蛋、畸形蛋、小个蛋,有的蛋蛋清稀薄如水样。很少死亡,多数鸭吃食正常。
剖检发病鸭卵巢发育不良,输卵管萎缩,卵泡软化,子宫和输卵管粘膜水肿、出血、肥厚,输卵管内滞留干酪样物质或白色渗出物。
防治:本病应与禽流感、蛋子瘟等传染病或其他原因如饲养管理、饲料等引起的产蛋下降相区别。预防可用疫苗接种,蛋鸭120日龄用鸭减蛋综合症油乳剂灭活疫苗(或鸭减蛋综合症蜂胶灭活疫苗)皮下注射每羽1毫升。在本病流行区域已发病鸭群,加强消毒,鸭群补充维生素AD3粉、复合维生素、增蛋宝等,以及抗病毒药(如病毒灵)、抗菌药,对预防和控制本病有一定效果。
五、鸭胰腺炎
多发于20~30日龄肉鸭及50~90日龄青年鸭,其原因是由于营养或代谢失调引起。
症状:病鸭主要表现脚软,行走困难,不愿下水,精神不振,生长缓慢,腹泻。发病3~5天后死亡,多因鸭相互踩踏而死。
剖检可见胰腺肿大、充血,呈粉红色或苍白色,其他脏器无明显变化。
防治:胰腺炎粉每包(50克)拌料25~50公斤,连用3~5天。同时服用15%水溶性氟哌酸(每包50克、加水50公斤),以防继发肠炎。此外,应加强饲养管理,在料中加入维生素A、D及复合维生素B液、蛋氨酸、微量元素等,以使饲料营养全面。
六、鸭传染性脑脊髓炎
症状:常出现在1~3周龄雏鸭,开始精神不振,随之发生运动失调,前后摇晃,有的坐在地上,有的倒卧在一侧,以后症状更加明显,很少活动,如受惊扰,行走动作不能控制,足向外弯曲难以行动,两翅展开。头颈震颤,步态不稳,最后呈侧卧瘫痪状态。病初雏鸭有食欲,当病鸭完全麻痹后,则无法摄食和饮水,衰竭并相互踩踏死亡。
剖检可见大脑水肿,大脑后半部有液囊,脑膜充血,并有浅黄绿色深浊的坏死区。肌胃内层有较多细小点状白色病灶,脾脏稍肿,小肠轻度炎症。
防治:在发病严重地区种鸭应接种疫苗,在种鸭产蛋前1个月接种禽脑脊髓炎油佐剂灭活疫苗。当雏鸭发病时,立即淘汰重病雏鸭,并做好消毒、隔离与综合防制措施,防止病原扩散。对全群注射脑脊髓炎高免卵黄抗体,同时用病毒灵粉剂,每包50克,混水25公斤,配合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液及抗生素,连用3~5天可控制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