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郜晋亮)“畜牧业生产要素有效整合,组织化程度大幅提升,生产经营方式全面创新,牧民收入持续增长,精准脱贫效果显著,草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青海省农牧厅畜牧处处长王会林告诉记者,这是青海建设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以来取得的最大成效,正在推动牧区牧民从单一的养殖和生态看护向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转变。
2014年6月,农业部将青海设立为“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并提出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努力探索推进传统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的建设要求。几年来,青海把握机遇,创新实干,以生态畜牧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建设为突破口取得实质进展,有力地推进了传统草地畜牧业的转型升级。
据了解,目前青海全省加入生态畜牧业合作社牧户达11.5万户,入社率达72.5%;牲畜、草场的集约率分别达67.8%、66.9%,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依托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平台,推广良种繁育、牦牛藏羊高效养殖等技术已成为了群众增收的重要推动力。2016年,青海牧区六州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8519元,增长9.6%,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脱贫致富步伐不断加快。
此外,合作社集体经营还有效解决了超载放牧和维护生态之间的矛盾,青海省已组建季节性养殖场232个,可实现冬季集中育肥出售牛羊45万头(只)以上,有效减轻了天然草场的压力。该省草监部门监测显示,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68万亩黑土滩已减少到17万亩,120多名靠乞讨为生的“生态难民”走上了生态生产生活良性循环的发展道路。
据悉,青海将力争在2019年之前,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草地畜牧业转型升级经验和成功模式;力争到2020年,建成生态畜牧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300家以上,建成生态畜牧业联合社20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