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掉下来的羊羔,稀罕着呢
农历新年前夕,记者来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胡舒苏木呼日勒图嘎查,牧民乌力吉门德开门迎接客人,一股温暖的热浪顿时将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拒之门外。
乌力吉门德的母亲有残疾,没有劳动能力。前几年,父亲患了胃癌,加上要供2个孩子上学,家庭每年3万元左右的毛收入,交完孩子学费生活费、购买过冬草料后就所剩无几了,根本无法承担高额的医药费,他家属于典型的因病致贫。
2009年,乌力吉门德和妻子不得不卖掉所有羔羊外出打工,靠每人每月1000多元的收入维持生活。
在内蒙古农村牧区,因病致贫是最难解决的现实问题。原本正常维持生产生活的农牧民家庭,只要有一人患大病或重病,一年间就可能陷入贫困,难以翻身。在大多数旗县,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分别占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五成左右。西乌旗副旗长玛希巴特尔告诉记者,过去,扶贫都是把羊直接送给牧民,但有些牧民领走羊后,很快就卖掉解燃眉之急了,很难保证他们扩大再生产的积极性。为此,当地想出了“流动畜群”帮助牧民脱贫的办法。
“咩咩……”走进蒙古包,门口木栅栏里几只雪白的小羊羔抬起稚嫩的前蹄扒着栅栏,眼巴巴地望着乌力吉门德。“这是在要奶喝呢!”乌力吉门德黝黑的面庞透出喜悦,“过年正好赶上接冬羔,这几只羔子膘情不好,需要抱到屋里喂奶。累是累,但值得,因为这些羊羔都是天上掉下来的呢!”
这些“天上掉下来的羊羔”,就是源于西乌旗提出的“流动畜群”政策。2013年,当地政府为有经营能力的少畜牧民提供4万元资金购买基础母羊,交给牧民无偿饲养。4年后,牧民还给政府同样数量的基础母羊,繁育的羔羊归牧民所有。畜群在牧民之间不断流动,实现牧民增收,政府再把收回的基础母羊分配给其他牧民饲养增收,形成用有限资金持续为牧民增收的“无限循环”。
好政策,就是及时雨
“这和以往的帮扶模式截然不同。”玛希巴特尔说,“现在,牧民找到担保人,我们同牧民签订养殖发展协议书,到了养殖年限还要收回同等数量的基础母羊。这样一来,牧民既能得到实惠,又受到一定约束,从主客观两方面调动了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近年来,为了更好地保护草场,西乌旗还鼓励牧民由过去的冬羔、春羔两季接羔向早冬羔、冬羔和春羔的三季接羔转变。提前生产的羊羔能在秋季草场结草籽前出栏,还能享受政府补贴。这样既有利于草原自我修复,又增加了牧民收入。
接冬羔意味着每年春节期间就要迎来接羔季节,牧民们都要在繁忙中度过,清理棚圈、准备饲草、分割围栏、接羔保育……忙得人不亦乐乎。“生活越过越好啊!”牧民吉仁巴雅尔告诉记者,他家拥有2500亩草场,2013年以前,一家人的收入全靠放牧50多只羊。“那时到了出栏季节,不得不卖掉全部羊羔,一年的收入只够维持基本生活,根本没有能力扩大再生产。”
自从享受到“流动畜群”政策,用第一笔资金购买了60只基础母羊,3年来多,吉仁巴雅尔家的羊群已壮大到300多只,紧紧巴巴的生活宽松了许多。2017年,他选了60只基础母羊还给嘎查,繁殖羔羊则留在了他家。伴随着生产资料的增加,55岁的吉仁巴雅尔一家有了扩大再生产能力,也有了新年的新打算。
“流动畜,这招忒好!2017年是我家饲养流动畜的最后一年,我算了算,还给政府60只母羊后,我自己留下100只羊,把其余的300来只羊卖掉可以买30头牛。羊少了有利于草场保护,牛的价格比较稳定,我家的产业结构也比较合理了。牧民有了畜群就有底气,2018年我单靠卖牛犊就收入10来万元……”吉仁巴雅尔喜笑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