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三牧”问题是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必须振兴乡村,使农牧业强大、农村牧区美丽、农牧民富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党。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专门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提高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真正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把党管农村工作的要求落到实处。
什么是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对乡村振兴战略的集中论述。如何理解它深刻的内涵,它的要求是什么,怎么读懂它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从新时代现代化强国战略布局来理解。党的十九大报告在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部分中集中部署了七大战略,强调坚持 “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其中,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提出来的,且排位靠前,其重要程度可见一斑。
与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结合起来理解。习总书记对三农三牧工作特别重视,他强调,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要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城镇化要发展,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也要发展,同步发展才能相得益彰,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重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乡村振兴战略,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三牧问题的一系列重要思想的结晶。
从重要文字表述的新变化中来理解。比如,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五句话就有四句不同,“生产发展”升级为“产业兴旺”、“村容整洁”升级为“生态宜居”、“管理民主”升级为“治理有效”、“生活宽裕”升级为“生活富裕”,而且顺序也作了调整。又比如,“统筹城乡发展”“城乡一体化”,升级为“城乡融合发展”。比如,农业现代化拓展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些新的表述、新的概念,反映出乡村振兴的新理念、新目标、新举措、新要求。
总得来看,乡村振兴,布局是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目标是“强、美、富”,方向是农业农村现代化,途径是城乡融合发展,载体是美丽乡村建设。应当在兴产业、兴环境、兴文化、兴社区上下功夫,实现农村产业的大升级、生态环境的大保护、农耕文明的大发扬、农村社会的大进步,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是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传承辉煌农耕文明的迫切需要,是亿万农民的美好期待,是做好新时代“三农三牧”工作的根本遵循。如何有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牧业现代化进程呢?
一、党建引领,加强农村牧区基础性工作
1、加强人才培养,推动农村牧区队伍建设。要以服务乡村振兴为导向,从严加强农村牧区党员队伍建设,选优配强村级班子,优化农村牧区党支部干部队伍结构,制订并实施培训计划。各级组织部门和农牧业主管部门要把村嘎查干部培训作为当前及今后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让他们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意义,掌握乡村振兴的知识,带动农牧民实施各项乡村振兴措施。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队伍。目前,国家已经加大了对职业农牧民的培育力度。2017年中央共向我市发放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资金310万元。我们要抓住机遇,加大工作力度,引导他们成为农村牧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带头人、引路人。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千方百计吸引青年能人回村回乡、乡贤回归,引凤还巢,造就一支懂农牧业、爱农村牧区、爱农牧民的“三农三牧”工作队伍。
2、推动乡村治理,实现乡风文明。要坚持把基层党建与乡村治理结合起来,探索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导下的乡村治理机制创新,把法治、德治与自治有机贯通,引导广大村民讲文明、改陋习、树新风,营造秩序良好、健康淳朴、文明和谐的民俗乡风。一是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农村牧区资源环境保护,完善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牧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农民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三管齐下,不断增强党对农村牧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健身娱乐活动,把风俗民情融入到文化生活。四是实行党员示范户家规家训服务承诺挂牌制度,广泛举办文明村镇、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文明典型评选活动,发挥“乡贤”作用,在“孝亲”、“明德”上深下功夫。五是立足乡村文明,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具有农耕特质、民族特色、区域特点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挥其中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六是健全党建+美丽乡村、党建+民生保障机制。探索实行“党建+社会治理”“党建+妇建”“党建+团建”小组网格化管理,推动形成党建共同体。七是全面推行农村牧区党员公约,教育引导农村牧区党员树榜样、做表率,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进一步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3、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产业兴旺。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促进农牧民增收、引领农牧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村嘎查党组织要围绕壮大村集体经济,推动农牧业由增产向提质转变,因村施策打造高品质、有口碑的“拳头”农副产品,大力发展“互联网+”农牧业、田园综合体,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增强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和内生动力。实现乡村振兴,产业是重点,党建引领是关键。要大力推广各级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带动农牧民富在产业链上的“三链”模式,坚持党组织牵头,扶持农牧民创业就业,做大做强设施种植、特色养殖、休闲观光、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多元产业,建设现代农牧业产业园、农牧业科技园,推进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一批设备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特色小镇,加快提升农牧业现代化水平。
4、打好脱贫攻坚战,实现生活富裕。坚持把村嘎查党组织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指挥部”和“主阵地”。实施“思想破茧”“头雁引领”“产业示范”“双加带富”党建四大工程,为脱贫攻坚注入“源头活水”。紧抓村级两委换届的有利时机,选优配强村级带头人队伍,锻造精准帮扶的“主力军”。按照“支部书记+党员产业大户+贫困户”的帮带模式,继续打造“支部+”精准脱贫联合体,把特色产业链与脱贫致富链紧密联结;采取“党支部+(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贫困户”模式,集中各种项目资金和优势力量,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特色主导产业,辐射带动贫困户积极加盟、出资出力、共享收益,取得“党建落地生根、贫困摘帽拔根”的成效。
二、党建引领,不断深化农村牧区改革。
推进乡村振兴,根本要靠深化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文件,作出了长远性、战略性制度安排,农村改革“四梁八柱”基本建立起来了,今后关键是抓落实、抓深化。一是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习近平同志指出,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这一重大决策意味着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从第一轮承包开始保持稳定长达75年,彰显了中央坚定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决心。土地承包期再延长30年,时间节点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相契合,既可以稳定农民预期,又为届时进一步完善政策留下空间。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是我国农村改革的重大创新,实现了土地承包“变”与“不变”的辩证统一,回应了社会关切,满足了土地流转需要。要按时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三权分置”多种实现形式,真正让农户的承包权稳下去、经营权活起来。二是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是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后农村改革的又一项大事,目的是保障农民财产权益,壮大集体经济。要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抓好农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把集体家底摸清摸准;稳步扩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权能改革试点范围,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盘活农村集体资产,提高农村各类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多途径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三、党建引领,加快建设现代农牧业步伐。
一是构建农牧业三大体系。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是现代农牧业的“三大支柱”。要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促进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农牧业服务业转型升级和融合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生产体系,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牧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牧业,提升农牧业科技和装备应用水平,大力推进农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应用,大力推进农牧业生产经营机械化和信息化,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加快构建现代农牧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集约化、组织化、规模化、社会化、产业化水平,加快农牧业转型升级。
二是调整农牧业结构,促进农村牧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整优化农牧业产品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促进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销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强化质量兴农、品牌强农,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全程化监管,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放在突出位置,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当前要以玉米为重点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以生猪和草食畜牧业为重点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以保护资源和减量增收为重点推进渔业结构调整,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双创”为重点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同时,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实施农业节水行动,强化湿地保护和修复,推进轮作休耕、草原生态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加快形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
三是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牧业发展有机衔接。新型经营主体和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走向现代化的引领力量。要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种养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新型主体,推行土地入股、土地流转、土地托管、联耕联种等多种经营方式,提高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市农牧业局机关党委副书记 张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