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2018年8月非洲猪瘟疫情在中国爆发以来,已持续近6个月。这次疫情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超出我们预期。对食品和肉类行业影响以及国人消费习惯,也将慢慢呈现出来。
日前,农业农村部印发《非洲猪瘟疫情应急实施方案(2019版)》。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诸多因素共同决定了非洲猪瘟防控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业内人士表示,2019年,全国猪肉供应出现15%~20%减少的概率将大大增加。这会带动其他肉类需求的增加,鸡肉、牛羊肉价格得以支撑上涨。从2018年度牛肉进口数据来看,居民增加了牛肉消费量,牛肉的进口量也得以增加。
疫情较难控制
跟生猪养殖密度有关
非洲猪瘟曾在60个国家出现,但仅有13个国家根除了疫情。西班牙作为较早发现非洲猪瘟国家,其花费了35年时间方将非洲猪瘟根除。巴西出现非洲猪瘟后花了7年时间根除,主要得益于其他国家总结防控措施,加上巴西国内生猪养殖密度相对较小,且规模化程度较高。
俄罗斯从2007年出现非洲猪瘟至今已经12年,仍无法有效根除,与多方面因素有关。俄罗斯地域广阔,疫情出现后能否及时进行扑杀及消毒有关,其相应的扑杀补偿制度不足也一定程度造成了养殖户发现疫情不及时上报。另外,俄罗斯境内拥有大量野猪,也容易造成扩散。
我国2018年8月份首次爆发疫情至今,公告的疫情超过了100起,扑杀生猪超过100万头,目前疫情形势仍有待观察。
布瑞克农产品研究总监林国发对记者表示,疫情持续跟多方面有关,前期由于养殖户对疫情传播机制及相应的知识了解不足,疫情出现后未能有效发现并及时上报。另外,疫情较难控制跟我国生猪养殖密度有关。我国常态性生猪存栏3.5亿头,养殖场地超过100万个,养殖密度大,猪群之间容易出现交叉感染。
从目前各省的疫情公告及相关调研情况来看,内蒙古疫情控制情况较好。这主要得益于内蒙古地区养殖场之间距离足够大,有效形成了物理距离隔离。另外,内蒙古规模化养殖比例较大,虽然规模化养殖场同样可能出现疫情,但卫生防疫条件好于小型养殖场,减少了疫情感染的概率。
而且,国内仍有厨余喂养生猪情况,国内猪肉消费以热鲜肉为主,国内生猪有产销分离特性,活猪调运比例大,饲料原料(玉米)晾晒以露天为主,这些情况均增加了疫情扩散的可能性。
截至当前,由于仍无有效疫苗,加大了防控难度。非洲猪瘟疫苗难研制是一个方面,但是疫苗企业对其市场空间的评估,也是影响疫苗迟迟未能有效研制的重要因素。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生猪养殖地区,年生猪出栏量在7亿头,巨大的市场空间,不管是对国际疫苗企业及国内疫苗企业来说,均为巨大市场,而国内的猪瘟研究也给当前的疫苗研究提供了相应的基础,这些都加快了未来疫苗研制成功的可能性。一旦疫苗研制成功 ,将有效控制非洲猪瘟。
肉类供应偏紧
或推高物价水平
尽管非洲猪瘟病毒不是人畜共患病毒,不会传染给人,且在高温下可以杀灭,但仍存在居民出于对疫情的担忧,减少猪肉消费的情况。
我国居民肉类消费主要以猪肉消费为主。猪、禽、牛羊肉中,猪肉消费占比超过了60%。
数据显示,受非洲猪瘟疫情影响,国内生猪存栏量显著下降。业内预计,2019年1月全国生猪存栏下降15%左右,而春节后东北地区猪价爆发性上涨,即为国内生猪存栏锐减的有效实证。
二季度后,国内生猪存栏特别是大猪可供出栏量,较上一年度同期可能出现30%左右的减少。另外,母猪存栏下降幅度达到20%左右。目前,生猪存栏不足,特别是母猪,影响到2019年度生猪的供应,猪价将进入牛市。
布瑞克农产品研究总监林国发预计,大幅度减少的猪肉供应,不可能通过增加进口来弥补。供应量的减少,会进一步刺激居民消费其他肉类,从而带动其他肉类需求的增加,鸡肉、牛羊肉价格将得以支撑上涨。从2018年度牛肉进口数据来看,居民增加了牛肉消费量,牛肉的进口量也得以增加。
目前来看,2019年猪价牛市基本确立,猪肉供应减少15%~20%,猪肉消费减少的部分转为消费牛羊肉及鸡肉,但考虑到今年三季度前,肉鸡种源不足,短时间难扩产,鸡肉供应会出现下降。而国内牛羊肉占肉类消费比例较小,且考虑到生产要素成本的因素,未来几年较难出现大幅度的增加。
很多业内人士也认为,当前整体肉类供应偏紧,肉类价格强势,将较大程度推高2019年的物价水平,水产饲料及养殖业将迎来较好的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