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饲养管理因素
饲养管理的好坏,对鹿茸的生长有着密切的关系。同一品种、同一年龄的公鹿,由于营养水平的不同,鹿茸的产量和质量也不尽相同。顺应鹿的生物学特性,给予优良的饲养管理,鹿茸会相对长得粗大、肥嫩;相反,如果公鹿营养不良,则鹿茸生长迟缓、干瘦,甚至在茸体上出现“饥饿痕”,称为“乏养茸”。
生长期公鹿由于患病、体质瘦弱,也会直接影响其鹿茸的生长发育,致使鹿茸生长停滞、萎缩变小,茸皮变色脱落、甚至茸体坏死,产生各种病态茸,严重地影响鹿茸的产量和质量。病愈后的鹿茸,虽然生长能力会恢复,但是茸体上形成的明显凹陷、坏死灶等现象却依然会存在。
2. 气候条件因素
气候条件(包括光照、温度和湿度等)对鹿茸生长会产生综合影响。在不同时期和不同生长机制上,气候因素将起到主导作用。
(l)光照
光照是对鹿茸生长起决定性作用的环境条件之一。鹿茸生长时期是每年由短日照向长日照变化的春夏季节。春分以后,开始昼长夜短,正是鹿茸角盘脱落和新茸生长萌发时期;从春分到夏至,日照时间不断延长,是鹿茸生长的旺盛时期;夏至以后,日照时间逐渐变短,鹿茸的生长速度也逐渐变慢;到立秋时,鹿茸一般停止生长;到了秋分时,日照时间更短,茸皮老化、脱落变成了光裸的鹿角。高斯(1976)的试验证明,茸角的更换是对光照周期变化的反映。模拟赤道光照条件(12小时光照,12小时黑暗)下圈养的鹿,经3年的试验也未能长茸。模拟温带光照,同时改变光照频率,即1年的光照周期在6个月内完成(1年变成2年),则鹿1年生两次茸;如果4个月或3个月完成1年的光照周期(即1年变3年或4年),则鹿1年也能生3次或4次茸。如果减少光照周期频率,用2年的时间完成1年光照周期的变化(即2年变成1年),鹿则2年长1次茸。可见光照对鹿茸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2)温度
温度对鹿茸生长也有明显的影响。春季气温的高低影响到角盘的脱落,乃至再生茸生长的时间;4-7月份气温的高低,又直接影响鹿茸的生长速度和产量。一般高寒山区鹿角脱落时间较晚。
(3)湿度
有关湿度影响鹿茸生长的研究甚少。但据实践中观察,空气湿度大,则鹿茸生长快;空气湿度小,则鹿茸生长慢。因此,有些鹿场在鹿茸快速生长时期遇到天旱,会实行人工降雨,以起到提高产茸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