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喂方法
一是要定时定量,少给勤添。牛由于长时间的条件反射作用,在饲喂之前消化腺就开始分泌,但是过早或过晚的饲喂会打乱牛消化腺的活动,影响饲料的消化和吸收;少给勤添可以保持牛瘤胃内环境的恒定,使食糜均匀地通过消化道,因此可以提高饲料的利用率和消化率。
二是在更换饲料时要逐步进行。牛瘤胃内的细菌系区形成需要 20 — 30 天的时间,一旦打乱就很难恢复,所以更换饲料的时候必须要逐渐进行。可以采用交叉式的过渡方式,慢慢增加添加的新饲料,逐渐减少被代替的饲料,一般过渡时间应在 10 天以上。 三是对饲料进行筛选,防止异物混入。饲喂牛的精、粗饲料要用带有磁铁的清洗器筛选,除去其中的铁丝、铁钉等异物,避免对网胃及心包造成创伤。
合理安排饲喂次数和顺序
在牛的饲喂顺序上一般采用“先粗后精、先干后湿、先喂后饮”的方法;奶牛的饲喂次数一般应与挤奶次数一致,对于产乳量 3000 — 4000 公斤 的奶牛可实行每天两次饲喂,对产奶量较高的奶牛最高每天进行 3 次饲喂。
提供充足饮水
水对奶牛十分重要。有些养殖户以为对牛进行限量供水可以提高牛奶的乳脂率,但是这种做法没有科学依据。一般日产乳 50 公斤 以上的奶牛,每天需要饮水 100 — 150 升 ,奶牛每昼夜进行反刍的唾液就会达到 150 升 左右。所以如果饮水不足必然会影响到奶牛的产奶量。最好在奶牛舍内安装自动饮水器,让牛可以随时饮水。在冬季要供给牛温水,水温建议在 12 ℃ 以上较好。
奶牛日粮添加脂肪应注意
1.注意选择脂肪的产品类型。在实际应用脂肪喂牛时,应选择保护性脂肪产品中碳链短的脂肪酸,这样吸收得好,利用率高。同时要选择不饱和脂肪酸,这要比饱和脂肪酸容易吸收。
2.注意添加时间要适时。产犊后的奶牛消耗体力大,加喂脂肪的本身也是一种应激,故奶牛产后不宜在短期内添加。产后3—5周可添加,添加后应激影响较小,产奶量会暂时下降,但随后产奶量会增加。特别炎热季节和泌乳期添加脂肪效果更好,并能延长产奶高峰期,使整个泌乳期产奶量增加。但到泌乳后期,效果不明显,则没有使用保护性脂肪的必要。
3.日粮组成要合理。为充分发挥脂肪的添加效果,应注意饲喂优质干草,使纤维量达到要求,促瘤胃多产酸,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脂肪的作用,奶牛产奶量和乳脂率才能明显提高。在日粮中干物质粗纤维含量应在17%水平,酸性洗涤纤维21%,同时应增加日粮中粗蛋白质的含量;日粮钙含量如为正常水平应增加0.1%—0.2%,日粮镁含量保持在0.25%—0.30%。还应考虑适量增加日粮中瘤胃降解蛋白和过瘤胃蛋白的含量,以维持乳蛋白水平,不致因为产奶量增加而下降。
4.注意增喂添加剂。每天补充6—12克烟酸、10克过瘤胃蛋氨酸或20—30克过瘤胃赖氨酸,或每天补充20—30克过瘤胃胆碱,与补充瘤胃保护脂肪等合并使用。这对提高产奶量、乳脂率和乳蛋白水平,降低代谢疾病,改善繁殖性能等均具有显著的协同效果。 5.要分清适用对象。饲喂保护性脂肪,适于高、中产的奶牛,对低产奶牛不适应,效果不好。若牛群平均泌乳量低于25.5公斤,不必添加油脂;泌乳量超过此值,则可添加脂肪以提高日粮能量浓度,满足其生产需要。同时,对乳脂率低于3.5%的奶牛使用效果好;乳脂率高于3.5%时,添加效果不明显。
6.饲喂脂肪要循序渐进。日粮中使用与停用瘤胃保护脂肪均需要逐渐过渡,以使奶牛有时间调整饲料采食量和瘤胃微生物菌群。逐渐增加脂肪喂量还可以避免适口性差的问题。生产中一般分三个阶段喂到定量,即一般经3至4周达到使用的全量,不会明显影响奶牛的适口性。
总之,在添加脂肪时,必须充分考虑奶牛的生理特点和生产水平、适宜地协调添加剂量、瘤胃保护脂肪产品的特性、饲养管理等因素,才能进一步提高奶牛的生产性能,挖掘奶牛的产奶潜力,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