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新生仔猪存活率是影响猪场效益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较好的猪场能将新生仔猪死亡率控制在1%以内,但是大多数的猪场仔猪死亡率偏高,甚至超过20%。究其主要原因是新生仔猪主动免疫系统不发达、肠道免疫系统及肠道微环境平衡未建立等先天性劣势。而母猪初乳中抗体即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在前三个胎次往往较低,第四至十胎次较高,十一胎以后又变得较低,导致低胎次母猪所产仔猪保护力更加不足,相比较于高胎次母猪所产仔猪的死亡率更高。因此,我们需要快速有效的帮助低胎次母猪所产仔猪提高断奶前免疫力并建立肠道平衡微环境,同时做好新生仔猪的饲养管理工作,提高断奶前存活率。
1.提高母猪免疫应答、构建肠道平衡微环境
通常在母猪产前一个月左右的时间,猪场给母猪做的疫苗有伪狂犬、黄白痢和病毒性腹泻苗等,疫苗注射的部位为后海穴,位于尾根与肛门中间凹陷处。国内许多研究发现后海穴疫苗注射能够通过刺激穴位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还能够提高特异性免疫应答水平,从而实现少量的疫苗注射达到较高水平的免疫应答。
但是许多猪场反映做过了疫苗,仔猪仍然出现拉稀,尤其是低胎次母猪,仔猪死亡率较高。笔者分析可能是低胎次母猪肠道免疫系统不发达,而腹泻相关疫苗注射部位后海穴位于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当肠道免疫组织不达时,注射疫苗后,一方面血液中没有产生高水平的IgG,仔猪出生后无法通过吸吮母乳获得足够的抗体保护;另一方面肠道内病毒无法被抗体中和,排泄出体外后继续感染仔猪,引起仔猪腹泻死亡。
免疫器官和组织需要专门的营养支持和刺激。许多临床研究表明,在攻胎期母猪饲料中通过添加肠道营养的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奶水中的抗体水平。本文来自猪场动力网
肠道营养还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 1990年Tannoch研究发现仔猪或多或少的采食母猪粪便,因此认为母猪粪便通常是新生仔猪消化道微生物的主要来源。初生仔猪体内基本处于一个无菌的状态,如果母猪产前产后长期服用抗生素,非常容易引起肠道菌群平衡打破,大量耐药性有害菌繁殖,同时革兰氏阴性菌死亡后释放出大量内毒素,随着排泄物落到产床上。仔猪触碰或采食母猪粪便后,不仅不能建立肠道菌群平衡,更有被有害菌及内毒素侵害的内险。因此,可以通过在怀孕后期到断奶前母猪料中添加肠生源1000g/T进行拌料饲喂,提高仔猪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