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B2B网讯 猪蓝眼病的病原为蓝眼病副粘病毒,它是1980年在墨西哥中部首次发现了猪蓝眼病后从发病猪体内分离到的。该病毒具有血凝性,可以凝集哺乳动物和禽类红细胞,大小为135-148nm到257-360nm,病毒粒子呈多形性,但通常近似于球形,没见过丝状病毒。甲醛可消除蓝眼病副粘病毒的感染性和血凝性;56℃4小时可使蓝眼病副粘病毒灭活。
症状
蓝眼病在商品猪首发于“产仔室”而且表现中枢神经症状和高的死亡率,同时一些断奶仔猪和育肥猪发生角膜混浊,死亡率急剧上升,然后短时间内降低。因猪的年龄不同,临床表现不一样。
1、2-15日龄小仔猪最易感染,临床症状骤然出现,健康仔猪突然侧卧虚脱或出现神经症状,开始发热、被毛粗乱、弓背,有时伴有便秘和腹泻,然后出现运动失调、虚弱强直(主要见于后肢)、肌肉震颤、姿势异常(如犬坐样)等神经症状。一些病猪有角膜炎,并伴有眼睑水肿和流泪,眼睑紧闭,粘有分泌物,有1-10%感染猪呈单侧或双侧性角膜混浊。最早发病的仔猪在48小时内死亡,后出现的病例在出现症状4-6天后才死亡。
蓝眼病暴发期,仔猪的感染率为20-65%,感染仔猪的发病率为20-50%,死亡率达87-90%,受感染的母猪表现正常,或在仔猪出现症状前1-2天有中度厌食现象。
2、大于30日龄的猪表现中度和暂时性临床症状,包括厌食、发热、打喷嚏、咳嗽等,但神经症状不常见,且不明显。如有则表现为倦怠、运动失调、转圈,呈单侧或双侧性角膜混浊和结膜炎,可持续一个月而无其它症状。30日龄以上的猪感染率仅为1-4%,且死亡率低。
3、后备母猪和其它成年猪偶见角膜混浊,怀孕母猪的返情率达20%,并可持续4个月。
4、公猪单侧性睾丸增大,14-40%的公猪繁殖力降低,睾丸萎缩并伴有副睾硬化。
诊断
在急性病例,根据其临床症状:脑炎、角膜混浊、母猪繁殖障碍、公猪睾丸炎和附睾炎可对蓝眼病做出初步的诊断;根据其组织病变:非脓性脑炎、房前色素层炎、角膜炎、睾丸炎、副睾炎,神经元和角膜上皮内的包涵体对蓝眼病可作出进一步诊断;确诊则依赖于血清学方法和病毒的分离鉴定。目前已建立了蓝眼病的HI、VN、ELISA等血清学诊断方法。